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引言 | 第8-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 选题的缘由 | 第8-9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二) 概念阐释 | 第9-11页 |
1. 文化 | 第9-10页 |
2. 育儿 | 第10页 |
3. 育儿习俗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 对整个中华民族育儿习俗的概括研究 | 第11页 |
2. 对育儿习俗的比较研究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二、金秀瑶族的历史与文化 | 第14-22页 |
(一) 变迁中的瑶族 | 第14-16页 |
1. 瑶族的族源 | 第14-15页 |
2. 瑶族的族称 | 第15页 |
3. 瑶族的分布 | 第15页 |
4. 金秀瑶族的迁徙史 | 第15-16页 |
(二) 金秀瑶族的社会状况 | 第16-18页 |
1. 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2. 生态环境 | 第17页 |
3. 生活习俗 | 第17-18页 |
(三) 金秀瑶族的文化 | 第18-21页 |
1. 金秀瑶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 第18-19页 |
2. 金秀瑶族的民族特性 | 第19页 |
3. 金秀瑶族的文化特点 | 第19-21页 |
(四) 金秀瑶族的教育情况 | 第21-22页 |
三、金秀瑶族的育儿习俗 | 第22-32页 |
(一) 金秀瑶族育儿习俗之禁俗 | 第22-25页 |
1. 生育禁忌 | 第22-24页 |
2. 养育禁忌 | 第24-25页 |
(二) 金秀瑶族育儿习俗之礼俗 | 第25-28页 |
1. 瑶家“参依金”——生 | 第25-26页 |
2. 婴儿过三朝、七朝 | 第26页 |
3. 还花——成长 | 第26页 |
4. 挂葬 | 第26-27页 |
5. 求花 | 第27-28页 |
(三) 金秀瑶族育儿习俗之育俗 | 第28-31页 |
1. 饮食习惯 | 第28页 |
2. 包裹方式 | 第28页 |
3. 教育方式 | 第28-31页 |
(四) 金秀瑶族育儿习俗的特点 | 第31-32页 |
1. 金秀瑶族育儿习俗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 | 第31页 |
2. 注重儿童的身体健康,对儿童的智育重视不够 | 第31-32页 |
3. 含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 第32页 |
四、金秀瑶族育儿习俗的文化价值 | 第32-36页 |
(一) 金秀瑶族育儿习俗的文化基础 | 第32-34页 |
1. 崇拜祖先是瑶族育儿习俗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 | 第32-33页 |
2. 民族不断迁徙的历史是瑶族育儿习俗得以继承的又一条件 | 第33页 |
3.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文化、科学发展的缓慢是瑶族育儿习俗生长的土壤--- | 第33-34页 |
(二) 金秀瑶族育儿习俗文化价值的现代阐扬 | 第34-36页 |
1. 继承发扬有利儿童健康成长的育儿习俗 | 第34-35页 |
2. 寻找新旧习俗的融合点,发展可以改进的育儿习俗 | 第35页 |
3. 遗弃有碍儿童健康发展的育儿习俗 | 第35-36页 |
五、金秀瑶族育儿习俗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 第36-40页 |
(一) 一切以儿童的自由发展为目标 | 第36页 |
(二) 将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作为教育儿童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三) 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近和接触有利于儿童身心安全和健康成长 | 第37页 |
(四) 情境式的教育手段更有利于儿童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