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彝族婚姻、丧葬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5页 |
| 一 导论 | 第15-23页 |
| ·彝族的历史概况 | 第15-18页 |
| ·乾阳运年时代 | 第15页 |
| ·坤阴运年时代 | 第15-16页 |
| ·人文运年时代 | 第16-17页 |
| ·六国分封时代 | 第17-18页 |
| ·彝族的人口与分布 | 第18-20页 |
| ·全国彝族人口与分布 | 第18-19页 |
| ·贵州彝族人口分布 | 第19-20页 |
| ·彝族婚姻、丧葬文化形成的环境因素 | 第20-23页 |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0-21页 |
| ·社会、经济环境 | 第21-23页 |
| 二 彝族婚姻 | 第23-41页 |
| ·彝族婚姻的产生及演变 | 第23-24页 |
| ·彝族古代婚姻制度 | 第24-27页 |
| ·民族内婚 | 第24-25页 |
| ·等级内婚 | 第25页 |
| ·宗支外婚 | 第25-26页 |
| ·姑舅表优先婚 | 第26-27页 |
| ·彝族婚姻的缔结过程 | 第27-30页 |
| ·雀谷 | 第27页 |
| ·富色三提亲 | 第27-28页 |
| ·雅确组 | 第28-29页 |
| ·打偷谷 | 第29页 |
| ·送期程 | 第29页 |
| ·纣合 | 第29-30页 |
| ·婚礼 | 第30-34页 |
| ·出嫁 | 第30-33页 |
| ·迎娶 | 第33-34页 |
| ·生育 | 第34-36页 |
| ·婚姻的变化 | 第36-37页 |
| ·转房 | 第36-37页 |
| ·离婚 | 第37页 |
| ·彝族婚姻习惯法和婚姻禁忌 | 第37-39页 |
| ·婚姻习惯法 | 第37-38页 |
| ·婚姻禁忌 | 第38-39页 |
| ·贵州彝族婚姻的现状 | 第39-41页 |
| 三 彝族丧葬 | 第41-53页 |
| ·彝族丧葬的兴起 | 第41-42页 |
| ·彝族丧葬类型 | 第42-46页 |
| ·火葬 | 第42-44页 |
| ·天葬与水葬 | 第44-45页 |
| ·土葬 | 第45-46页 |
| ·丧礼 | 第46-51页 |
| ·报丧 | 第46页 |
| ·入殓 | 第46页 |
| ·议葬日 | 第46-47页 |
| ·守灵 | 第47页 |
| ·超度 | 第47-50页 |
| ·送葬 | 第50页 |
| ·灵筒 | 第50页 |
| ·回煞 | 第50-51页 |
| ·彝族丧礼的特点 | 第51-53页 |
| ·用经多 | 第51-52页 |
| ·用牲多 | 第52页 |
| ·用植物多 | 第52-53页 |
| 四 贵州彝族婚姻丧葬中的伦理观念和宗教、哲学思想 | 第53-63页 |
| ·婚姻丧葬体现出的伦理观念 | 第53-55页 |
| ·彝族婚姻中的宗族、家支观念 | 第53-54页 |
| ·彝族丧葬的伦理观念 | 第54-55页 |
| ·彝族的宗教、哲学思想 | 第55-59页 |
| ·彝族人的死亡观念 | 第55-59页 |
| ·宗教观念 | 第59页 |
| ·彝族毕摩与祭祀 | 第59-63页 |
| ·毕摩 | 第59-61页 |
| ·宗教祭祀 | 第61-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