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地基上建筑物沉降发展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引言 | 第9页 |
·国内外沉降计算方法及其分类 | 第9-24页 |
·理论计算方法 | 第10-17页 |
·天然地基变形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10-15页 |
·复合地基变形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15-17页 |
·基于实测数据的沉降预测方法 | 第17-24页 |
·静态预测方法 | 第18-23页 |
·动态预测方法 | 第23-24页 |
·本文工作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复合地基上建筑物沉降发展实验研究 | 第25-37页 |
·工程背景 | 第25-28页 |
·工程概况 | 第25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28页 |
·沉降观测实验 | 第28-31页 |
·观测技术要求 | 第28页 |
·点位布置及观测周期 | 第28-29页 |
·沉降观测成果 | 第29-31页 |
·复合地基上建筑物沉降发展一般规律 | 第31-37页 |
·沉降-时间曲线 | 第31-32页 |
·沉降-应力比曲线 | 第32-34页 |
·沉降曲线规律研究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沉降预测可行性研究 | 第37-60页 |
·引言 | 第37-39页 |
·灰色系统理论产生的科学背景 | 第37-38页 |
·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38-39页 |
·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9页 |
·灰色系统模型 | 第39-49页 |
·五步建模思想 | 第39-40页 |
·GM(1,N)模型机理 | 第40-42页 |
·GM(1,1)模型 | 第42-46页 |
·GM(1,1)模型发展现状 | 第42页 |
·等时距GM(1,1)模型 | 第42-43页 |
·不等时距GM(1,1)模型 | 第43-45页 |
·不等时距GM(1,1)模型(内插法) | 第45-46页 |
·灰色Verhulst模型 | 第46-48页 |
·等时距灰色Verhulst模型 | 第47-48页 |
·不等时距灰色Verhulst模型 | 第48页 |
·灰色系统的残差模型 | 第48-49页 |
·灰色系统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49-50页 |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 第50-60页 |
·灰色系统沉降预测 | 第50-56页 |
·等时距GM(1,1)模型 | 第50-51页 |
·不等时距GM(1,1)模型(文献方法) | 第51页 |
·不等时距GM(1,1)模型(内插法) | 第51-52页 |
·等时距Verhulst模型 | 第52-55页 |
·不等时距Verhulst模型 | 第55-56页 |
·建筑物沉降预测结果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 第56-60页 |
第四章 经典建筑物沉降计算理论 | 第60-78页 |
·建筑物基础最终沉降量的概念 | 第60-65页 |
·三维应力状态下地基变形和基础沉降机理 | 第61-62页 |
·初始沉降计算方法 | 第62页 |
·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 第62-64页 |
·次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建筑物最终沉降量计算理论 | 第65-78页 |
·天然地基建筑物最终沉降量计算 | 第65-71页 |
·分层总和法 | 第65-68页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方法 | 第68-70页 |
·各种分层总和法的特点及应用 | 第70-71页 |
·复合地基建筑物最终沉降量计算 | 第71-76页 |
·复合地基基本概念 | 第71-72页 |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公式 | 第72-75页 |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理论公式 | 第75-76页 |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确定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参数反演法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性研究 | 第78-86页 |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8-79页 |
·工程实例 | 第79-84页 |
·参数反演法沉降预测模型可行性研究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