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研究工作的背景 | 第8-13页 |
·基于人工免疫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二进制和实值向量表示方法的比较选择 | 第16-29页 |
·二进制表示方法对应的匹配原则 | 第16-17页 |
·r连续位匹配原则 | 第16-17页 |
·r -chunk 匹配原则 | 第17页 |
·Hamming 距离匹配原则 | 第17页 |
·实值向量表示方法对应的匹配原则 | 第17-18页 |
·检测器产生算法 | 第18-22页 |
·二进制表示方法对应的检测器产生算法 | 第19页 |
·实值向量表示方法对应的检测器产生算法 | 第19-22页 |
·实验数据集 | 第22-24页 |
·Wisconsin 乳腺癌数据集 | 第22页 |
·KDD Cup 1999 数据集 | 第22-24页 |
·实验设置、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二进制表示方法应用于实验 | 第24-26页 |
·实值向量表示方法应用于实验 | 第26-28页 |
·二进制和实值向量表示方法的比较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应用基因库方法产生检测器 | 第29-39页 |
·随机方法产生检测器 | 第29-30页 |
·非我样本构建基因库 | 第30-32页 |
·非我样本构建基因库的流程和步骤 | 第30-31页 |
·实验设置、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统计方法构建基因库 | 第32-37页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33-34页 |
·统计方法构建基因库 | 第34-35页 |
·实验设置、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混合检测器产生方法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人工免疫的入侵检测系统中一种新的入侵检测方法 | 第39-47页 |
·“洞”的存在及检测 | 第39-41页 |
·“洞”的存在 | 第39-40页 |
·“洞”的检测 | 第40-41页 |
·算法设计与分析 | 第41-43页 |
·检测器产生算法 | 第41页 |
·聚类检测器算法 | 第41-43页 |
·聚类自我样本算法 | 第43页 |
·检测算法 | 第43页 |
·实验设置、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基于人工免疫的双层入侵检测模型 | 第47-53页 |
·人体免疫系统 | 第47-49页 |
·适应免疫 | 第47-48页 |
·先天免疫 | 第48-49页 |
·危险理论 | 第49页 |
·机制的抽取 | 第49-50页 |
·过滤反应 | 第49-50页 |
·危险反应 | 第50页 |
·系统模型及工作流程 | 第50-52页 |
·模块简介 | 第51页 |
·具体流程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0-61页 |
详细摘要 | 第6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