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一、虚拟角色的基本问题 | 第16-20页 |
(一) 虚拟角色的概述 | 第16-17页 |
1. 虚拟角色的含义 | 第16页 |
2. 虚拟角色的构成要素 | 第16页 |
3. 虚拟角色的种类 | 第16-17页 |
(二) 虚拟角色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 第17-19页 |
1. 虚拟角色的运用方式 | 第17页 |
2. 保护虚拟角色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三) 虚拟角色保护的权利基础 | 第19-20页 |
1. 虚拟角色的商品化 | 第19页 |
2. 虚拟角色的商品化权 | 第19-20页 |
二、国外对虚拟角色的知识产权保护 | 第20-25页 |
(一) WIPO对虚拟角色的知识产权保护 | 第20-21页 |
1. 著作权法、商标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0页 |
2.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0-21页 |
(二) 美国对虚拟角色的知识产权保护 | 第21-22页 |
1. 版权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1-22页 |
2. 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2页 |
(三) 日本对虚拟角色的知识产权保护 | 第22-23页 |
1. 著作权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2-23页 |
2. 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3页 |
(四) 对国外保护虚拟角色的评析 | 第23-25页 |
三、我国知识产权对虚拟角色保护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 第25-29页 |
(一) 著作权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5-26页 |
1. 著作权法对虚拟角色保护的现状 | 第25页 |
2. 著作权法对虚拟角色保护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二) 商标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6-27页 |
1. 商标法对虚拟角色保护的现状 | 第26页 |
2. 商标法对虚拟角色保护的局限性 | 第26-27页 |
(三)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7页 |
1.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角色保护的现状 | 第27页 |
2.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角色保护的局限性 | 第27页 |
(四) 我国保护虚拟角色的缺陷表现 | 第27-29页 |
四、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9-33页 |
(一) 完善著作权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29-30页 |
1. 将虚拟角色纳入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 | 第29页 |
2. 增加虚拟角色商品化权为著作权法的财产权 | 第29页 |
3. 将虚拟角色的商业信誉纳入著作权许可使用的范围 | 第29-30页 |
4. 合理规定虚拟角色保护期限及赔偿标准 | 第30页 |
(二) 完善商标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30-31页 |
1. 简化商标的注册程序 | 第30页 |
2. 扩大商标的注册范围 | 第30页 |
3. 建立联合商标、防御商标制度 | 第30-31页 |
(三) 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角色的保护 | 第31页 |
1. 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调整的主体进行扩大解释 | 第31页 |
2. 扩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围 | 第31页 |
(四) 运用著作权法、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交叉保护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资料目录 | 第34-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