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9页
前言第9-17页
 一第9-10页
 二第10-13页
 三第13-17页
第一章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永贞革新”对柳宗元的巨大影响第17-32页
 第一节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投身“永贞革新”第17-25页
  一、参加“永贞革新”及其命运第18-23页
  二、被贬后对“永贞革新”的态度第23-25页
 第二节 “中不方则不能以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柳宗元转变性格的尝试与实践第25-32页
  一、“圆其外而方其中”:转变性格的尝试第26-29页
  二、“圆外方中”的特殊表现:“解谤”与否第29-32页
第二章 “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柳宗元的执著意识与“骚怨”精神第32-70页
 第一节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柳宗元的执著意识第32-39页
  一、柳宗元执著意识形成的基础第32-33页
  二、柳宗元人格的主导面第33-35页
  三、柳宗元人格的复杂性第35-39页
 第二节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的“骚怨”精神第39-70页
  一、柳宗元“骚怨”精神的历史渊源第39-43页
  二、柳宗元悲怨情怀的主客观原因第43-47页
  三、柳宗元文艺性作品的悲情消解第47-70页
第三章 “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柳宗元的思想体系与文学成就第70-106页
 第一节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柳宗元的思想体系第72-90页
  一、“天人不相预”的哲学思想第72-76页
  二、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第76-81页
  三、“文者以明道”的文学思想第81-88页
  四、“化人及物”的教育思想第88-90页
 第二节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的文学成就第90-106页
  一、使山水游记体裁获得独立的地位第91-93页
  二、使寓言真正成为独立的文体第93-95页
  三、首创平民史传第95-97页
  四、哀怨、犀利的辞赋创作第97-102页
  五、诗亦独造第102-106页
第四章 “功名翕忽负初心,行和骚人泽畔吟”:柳宗元诗歌的艺术渊源第106-120页
 第一节 “忠诚之既内激兮,抑衔忍而不长”:柳诗与屈骚第106-110页
  一、忠而谤贬的经历第107-108页
  二、郁结怨愤的情感第108-110页
 第二节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柳诗与陶诗第110-114页
  一、艺术情感的快适度第110-112页
  二、清幽与冲淡第112-114页
 第三节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柳诗与谢诗第114-120页
  一、取法之宗第115-116页
  二、幽独与清空第116-120页
第五章 “踊跃其诚,铿锵其声”:柳宗元的诗学观第120-134页
 第一节 “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诗歌的性质和作用第120-125页
  一、“导扬讽谕”第120-123页
  二、“感激愤悱”第123-125页
 第二节 “择恶而取美,除残而佑仁”:诗人的品德与修养第125-129页
  一、“正性”与“和气”第126-127页
  二、内外相称与文质相符第127-129页
 第三节 “言而无文则泥”: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第129-134页
  一、“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第130-131页
  二、“不苟为炳炳烺烺”第131-132页
  三、“尽天下之味以足于口”第132-134页
第六章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诗歌的艺术个性第134-163页
 第一节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个体的风貌第134-154页
  一、新的山川境界第135-139页
  二、忧伤、孤傲的情感特征第139-147页
  三、或隐或显的“骚怨”特色第147-154页
 第二节 “长吟哀歌,舒泄幽郁”:比较的意义第154-163页
  一、柳诗与王诗第155-159页
  二、柳诗与韦诗第159-163页
第七章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山水诗的演变第163-179页
 第一节 情感的变迁:从忧伤转向绝望第163-167页
  一、今日之忧伤第163-164页
  二、明日之绝望第164-167页
 第二节 意象的变化:从清秀澄明到奇崛险怪第167-172页
  一、幽清的水第167-169页
  二、险峻的山第169-172页
 第三节 形式上的转变:五言—七言 古体—近体第172-174页
  一、平和的五古第172-173页
  二、凄怨的七律第173-174页
 第四节 风格上的变化:从“简古枯淡”到“清峻冷峭”第174-179页
  一、含蓄蕴藉第175-177页
  二、怨艾逼人第177-179页
第八章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柳宗元的“好佛”与诗歌创作第179-196页
 第一节 “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柳宗元“好佛”因缘第179-185页
  一、“好佛”缘由第180-182页
  二、统合儒释第182-185页
 第二节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第185-190页
  一、清冷幽寒的画面第185-186页
  二、宁静淡远的意境第186-188页
  三、“物我同根”的审美移情第188-190页
 第三节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柳宗元的佛理诗创作第190-196页
  一、佛理与体悟第190-193页
  二、理与景双写第193-195页
  三、佛语与怨情第195-196页
第九章 “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绝妙古今矣”:柳宗元诗歌的地位及其影响第196-207页
 第一节 “高秋独眺,霁晚孤吹”:柳宗元诗歌的价值与地位第196-200页
  一、个人悲慨第197-198页
  二、时代气息第198-200页
 第二节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柳宗元诗歌对后世的影响第200-207页
  一、简古与冲淡第201-203页
  二、锻炼与精工第203-204页
  三、孤清与峭厉第204页
  四、哀怨与凄怆第204-207页
结语第207-212页
 一、柳宗元取得的文化成就及其“因”和“缘”第207页
 二、柳宗元诗歌的艺术渊源第207-208页
 三、柳宗元的诗学观第208-209页
 四、柳诗的艺术个性和山水诗的演变第209页
 五、柳宗元的“好佛”与诗歌创作第209页
 六、柳诗接受的延伸、发展与深化第209-210页
 七、柳诗的双重独特性:“新变”中的“复旧”与“复旧”中的“新变”第210-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18页
后记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