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第一节 土壤磷素时空变异的研究 | 第12-14页 |
| ·研究手段简介 | 第12-13页 |
| ·磷素时空变异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土壤磷素的形态与循环转化研究 | 第14-19页 |
| ·土壤中磷素的形态及分级 | 第14-15页 |
| ·土壤中磷素的循环转化 | 第15-19页 |
| 第三节 磷素的累积状况和环境效应研究 | 第19-22页 |
| ·磷素累积的现状 | 第19-20页 |
| ·土壤中磷素进入水体的途径 | 第20页 |
| ·控制农业非点源磷污染的措施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2-34页 |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第22-26页 |
| ·如皋市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23页 |
| ·如皋市自然条件概况 | 第23-26页 |
| 第二节 如皋市土壤类型 | 第26-31页 |
| ·白蒲系 | 第26页 |
| ·东陈系 | 第26-28页 |
| ·搬经系 | 第28页 |
| ·营防系 | 第28页 |
| ·长青沙系 | 第28页 |
| ·张黄港系 | 第28-29页 |
| ·郭园系 | 第29页 |
| ·磨头系 | 第29页 |
| ·桃园系 | 第29-31页 |
| 第三节 资料和样品采集 | 第31页 |
|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第31页 |
| ·土壤样品收集 | 第31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 第31-34页 |
|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土壤磷素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2页 |
| 第一节 有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 | 第34-37页 |
| ·有效磷的空间变异特征 | 第34-35页 |
| ·有效磷的时间变异特征 | 第35-37页 |
| 第二节 全磷的时空变异特征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磷素时空变异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 ·施肥管理 | 第38-40页 |
| ·土地利用方式 | 第40页 |
| ·土壤性质 | 第40-41页 |
| 第四节 土壤有效磷的演变趋势及环境风险预测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土壤磷素形态的分布与转化特征 | 第42-52页 |
| 第一节 耕层土壤各形态磷的含量及其分布变化 | 第42-45页 |
| ·水溶交换态的磷(NH_4Cl-P) | 第42页 |
| ·铁铝结合态的磷(NaOH-P_i) | 第42-43页 |
| ·有机结合态的磷(NaOH-P_o) | 第43页 |
| ·钙结合态的磷(H_2SO_4-P) | 第43-44页 |
| ·残渣态的磷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耕层土壤各形态磷与有效磷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 第45-48页 |
| 第三节 剖面土壤磷素分布与变异特征 | 第48-52页 |
| ·剖面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分布与变异特征 | 第48页 |
| ·剖面土壤各形态磷素的分布与变异特征 | 第48-5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