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退化森林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 第14页 |
·喀斯特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 第14-17页 |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技术路线 | 第19-2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3页 |
·地质地貌 | 第19-22页 |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生物资源状况 | 第22-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不同岩组退化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与乔木层种组动态 | 第25-40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结果分析 | 第25-36页 |
·物种组成结构和森林类型 | 第25-29页 |
·非喀斯特森林类型 | 第26-28页 |
·喀斯特森林类型 | 第28-29页 |
·自然恢复系列构建及演替阶段类型 | 第29-32页 |
·乔木层种组变化格局 | 第32-36页 |
·生活型变化 | 第32-33页 |
·岩性种组变化 | 第33-35页 |
·重要值变化 | 第35-36页 |
·演替概念模式 | 第3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6-40页 |
第四章 不同岩组退化森林结构主要特征分析 | 第40-56页 |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52页 |
·植物多样性变化 | 第40-44页 |
·形态结构变化 | 第44-46页 |
·土壤特性变化 | 第46-52页 |
·土壤基本特性变化 | 第46-47页 |
·土壤蓄水特性变化 | 第47-49页 |
·土壤养分特性变化 | 第49-51页 |
·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 | 第51-5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6页 |
第五章 不同岩组退化森林功能主要特征分析 | 第56-88页 |
·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结果分析 | 第59-85页 |
·生物量与生产力 | 第59-61页 |
·贮C量与固C力 | 第61-63页 |
·水源涵养能力 | 第63-70页 |
·最大持水量 | 第64-66页 |
·喀斯特森林对降雨量分配的影响 | 第66-70页 |
·主要养分元素分配与维护能力 | 第70-85页 |
·N | 第71-73页 |
·P | 第73-75页 |
·K | 第75-77页 |
·Ca | 第77-78页 |
·Mg | 第78-80页 |
·喀斯特森林N、P、K、Ca、Mg元素积累能力 | 第80-81页 |
·喀斯特森林N、K、Ca、Mg元素循环 | 第81-85页 |
·年枯枝落叶归还量 | 第81-82页 |
·随降雨流动的主要养分元素 | 第82-84页 |
·主要养分元素循环 | 第84-85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85-88页 |
第六章 不同岩组退化森林结构与功能综合评价 | 第88-106页 |
·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构建 | 第88-91页 |
·评价原则 | 第88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88-91页 |
·评价方法 | 第91页 |
·结果分析 | 第91-103页 |
·同层指标权重系数比较 | 第91-95页 |
·森林结构主要指标 | 第91-94页 |
·植物多样性指数 | 第91-92页 |
·形态结构型指数 | 第92页 |
·土壤基本特性指数 | 第92页 |
·土壤蓄水特性指数 | 第92-93页 |
·土壤养分特性指数 | 第93-94页 |
·土壤养分有效性指数 | 第94页 |
·森林功能主要指标 | 第94-95页 |
·森林结构和功能关系分析 | 第95-98页 |
·森林结构和功能变化趋势分析 | 第98-103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103-106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06-111页 |
·主要结论 | 第106-109页 |
·建议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2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2-123页 |
详细摘要 | 第123-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