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热工理论论文--建筑热工计算论文

建筑热平衡模型及南昌市建筑能耗初步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研究概况第10-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页
   ·研究内容第14-16页
     ·课题来源第14页
     ·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二章 空调建筑能耗计算方法的确定第16-23页
   ·能耗计算方法的选取第16-18页
   ·热平衡计算体系的确定第18-23页
     ·外部假设条件的确定第18-19页
     ·外墙外表面热平衡模型的建立第19-20页
     ·墙体传热模型的选择与确定第20-21页
     ·外墙内表面热平衡方程的建立第21页
     ·房间空气热平衡方程式的确定第21-23页
第三章 外墙外表面热平衡模型的选择与确定第23-36页
   ·参数分析第23-24页
   ·短波辐射强度 I_t 的确定第24-26页
     ·ASHRAE 短波辐射模型第24-26页
     ·BLAST 短波辐射模型第26页
     ·DOE-2 短波辐射模型第26页
   ·对流换热系数 h_c 的确定第26-29页
     ·BLAST 对流换热模型第26-27页
     ·TARP 对流换热模型第27-28页
     ·MoWiTT 模型第28页
     ·DOE-2 对流换热模型第28-29页
   ·室外干球温度 T_0 的确定第29-30页
   ·天空温度 T_(sky) 的确定第30-31页
     ·BLAST 设计日天空温度模型第31页
     ·TARP 天空模型第31页
     ·BLAST 全年天空温度模型第31页
     ·Brown 天空模型第31页
   ·地面温度 T_g 的确定第31页
   ·角系数的确定第31-32页
   ·模型的简化第32-33页
   ·室外热平衡子模型的选择第33页
   ·室外热平衡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33-36页
第四章 墙体传热模型的确定第36-45页
   ·反应系数法第36-39页
     ·拉氏变换法求解导热微分方程第36-37页
     ·板壁围护结构传递矩阵的求取第37-38页
     ·反应系数的确定第38-39页
     ·传热的热量的计算第39页
   ·反应系数的计算与分析第39-42页
   ·反应系数项数的确定第42-45页
第五章 外墙内表面热平衡方程的确定第45-51页
   ·围护结构导热传热量的确定第45-46页
     ·对于有热惰性的围护结构第45页
     ·对于无热惰性的围护结构第45-46页
   ·各围护结构内表面间的互辐射计算第46页
   ·与室内空气对流换热的确定第46-47页
     ·自然对流第47页
     ·强迫对流第47页
   ·内热源长、短波换热的确定第47-50页
     ·室内人员的散热量第48-49页
     ·电动设备的散热量第49页
     ·电热设备散热量第49页
     ·照明设备的散热量第49-50页
   ·透过玻璃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第50-51页
第六章 房间空气热平衡模型的确定第51-59页
   ·室内空气渗透耗热量的确定第51-57页
     ·渗透冷空气基本耗热量的计算第51-52页
     ·综合修正系数 m 的确定第52-53页
     ·风压差系数 ΔC_f 的确定第53-54页
     ·热压系数 C_r 的确定第54-55页
     ·有效热压差和有效风压差值比 C 值的确定第55页
     ·理论渗透冷空气量 L_0 的确定第55-57页
     ·平均风速 v_0 的确定第57页
     ·其他简易算法的确定第57页
   ·室内通风换气耗热量的确定第57-59页
第七章 模型的验证及建筑热特性和能耗的初步分析第59-83页
   ·模型的计算与验证第59-65页
     ·房间热状况及能耗的计算第59-63页
     ·模型的验证第63-65页
   ·单一建筑能耗分析第65-70页
     ·墙体传热能耗分析第65-68页
     ·单一建筑传热能耗分析第68-70页
   ·魔方建筑能耗分析第70-83页
第八章 结论及后续工作第83-86页
   ·结论第83-84页
   ·后续工作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冈话的语音系统
下一篇:试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