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一)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二)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经纬 | 第15-26页 |
(一)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概述 | 第15-19页 |
1. 古代数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17页 |
2.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育制度 | 第17-18页 |
3. 过渡阶段的中国数学教育 | 第18-19页 |
(二) 古代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法 | 第19-26页 |
1. 杨辉简介 | 第19页 |
2. “习算纲目”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 第19-23页 |
3. 杨辉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 第23-26页 |
二、清末数学教育及数学教学法研究 | 第26-47页 |
(一) 新学制下的数学教育 | 第26-31页 |
1. 新学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6-28页 |
2. 在新学制下中国数学教育的诞生 | 第28-31页 |
(二) 日本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 第31-36页 |
1. 日本对中国新学制的影响 | 第31-35页 |
2. 日本的数学教育对中国数学教学法的影响 | 第35-36页 |
3. 小结 | 第36页 |
(三) 清末数学教学法之研究 | 第36-47页 |
1. 与数学教学研究相关的杂志 | 第36-40页 |
2. 新教学法的传入——赫尔巴特教学法经日本传入中国 | 第40-45页 |
3. 清末数学教学法研究之发展及其特点 | 第45-47页 |
三、民国时期的数学教学法研究 | 第47-103页 |
(一) 数学教育制度及数学教学法的要求 | 第47-53页 |
1. 民国初年的数学教育 | 第47-48页 |
2. 1922 -1949 年中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变迁 | 第48-50页 |
3. 民国时期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教学法要求 | 第50-51页 |
4. 数学教学原则 | 第51-53页 |
(二) 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研究及其特点 | 第53-95页 |
1. 数学教育研究文献概况 | 第53-58页 |
2. 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研究的考察 | 第58-94页 |
3. 民国时期数学教学法研究的特点 | 第94-95页 |
(三) 混合数学教学法研究 | 第95-103页 |
1. 混合数学的诞生 | 第95-96页 |
2. 混合数学教学在中国的实施 | 第96-98页 |
3. 关于混合数学教学原则 | 第98页 |
4. 关于混合数学教授法的争论 | 第98-101页 |
5. 小结 | 第101-103页 |
四、俞子夷对中国数学教学法研究的贡献 | 第103-115页 |
(一) 俞子夷的生平简介 | 第103-104页 |
(二) 俞子夷的普通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 | 第104-105页 |
(三) 俞子夷的数学教学法论著及其影响 | 第105-110页 |
(四) 俞子夷的各种教学实验研究 | 第110-112页 |
(五) 俞子夷“清算”中国教育上的“旧账”以及回顾中国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发展 | 第112-113页 |
(六) 俞子夷的教育研究思想观点及其影响 | 第113-115页 |
注释 | 第115-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附录1: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年表 | 第126-132页 |
附录2:数学教学法研究附表 | 第132-139页 |
附录3:访谈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 | 第139-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