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引言 | 第15页 |
·古海洋学与古全球变化研究 | 第15-19页 |
·黑潮流系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6-37页 |
·冲绳海槽(MD2908 和Z14-6 孔)区域气候和水文背景 | 第26-29页 |
·西菲律宾海(PhO5-5 孔)区域气候和水文背景 | 第29-33页 |
·吕宋海峡(WP3 孔)区域气候和水文背景 | 第33-35页 |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WP7 孔)区域气候和水文背景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37-46页 |
·研究材料 | 第37-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6页 |
第四章 柱状样年龄模式及钙质超微化石群落分布 | 第46-64页 |
·柱状样年龄模式 | 第46-52页 |
·PhO5-5 孔年龄模式 | 第46-48页 |
·Z14-6 孔年龄模式 | 第48-50页 |
·WP7 孔年龄模式 | 第50-51页 |
·WP3 孔年龄模式 | 第51-52页 |
·钙质超微化石群落分布特征 | 第52-64页 |
·PhO5-5 孔钙质超微化石群落分布特征 | 第52-58页 |
·WP3 孔钙质超微化石群落分布特征 | 第58-62页 |
·讨论:晚第四纪以来黑潮源区和台湾东南部SST 变化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晚第四纪以来黑潮源区及台湾东南部碳酸盐旋回 | 第64-74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PhO5-5 孔190 kyr BP 以来碳酸盐溶解旋回 | 第65-67页 |
·WP3 孔130 kyrBP 以来碳酸盐溶解旋回 | 第67-69页 |
·晚第四纪以来黑潮源区及台湾东南部碳酸盐旋回机制讨论 | 第69-73页 |
·PhO5-5 孔碳酸盐旋回控制机制 | 第70-72页 |
·WP3 孔碳酸盐旋回控制机制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黑潮源区晚第四纪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的氧碳同位素研究 | 第74-86页 |
·钙质超微化石氧、碳稳定同位素研究综述 | 第74-79页 |
·PhO5-5 岩芯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 | 第79-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超大型ENSO 事件的研究:MIS 5e 类La Niňa? | 第86-107页 |
·ENSO 综述 | 第86-95页 |
·西太平洋暖池北缘(PhO5-5 孔)超大型ENSO 事件的研究:MIS 5e 类La Niňa? | 第95-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生产力演化 | 第107-121页 |
·引言 | 第107页 |
·应用到的各项古生产力指标说明 | 第107-109页 |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生产力演化 | 第109-115页 |
·西太平洋暖池区完第四纪以来的古生产力演化机制讨论 | 第115-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九章 晚第四纪以来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 profunda百分含量的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121-135页 |
·关于钙质微体浮游植物下透光带属种F. profunda | 第121-124页 |
·晚第四纪以来西北太平边缘海区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 F.profunda 相对百分含量的演化特征 | 第124-135页 |
·F. profunda 相对百分含量与水深的关系 | 第124-125页 |
·F. profunda 百分含量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代表的冰期旋回之间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冲绳海槽中部的Z14-6 孔F. profunda 百分含量变化控制因素 | 第126-129页 |
·暖池区的 WP7 和 Ph05-5 孔 F. profunda 百分含量变化控制因素 | 第129-133页 |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十章 台湾东北部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古季风记录 | 第135-146页 |
·引言 | 第135-137页 |
·MD2908 孔年龄框架、沉积速率和 F. profunda 相对百分含量 | 第137-139页 |
·MD2908 孔 6800 cal.yr BP 以来 F. profunda 相对百分含量变化与太阳黑子数量(SN)变化之间的关系 | 第139-140页 |
·讨论 | 第140-145页 |
·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十一章 结论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9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文章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