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LaB6电极对Eu(Ⅲ)和H2O2的电化学测定研究

中文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综述第14-22页
   ·电化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第14-15页
   ·六硼化镧LaB_6电极的综述第15页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念及方法第15-16页
   ·Eu~(3+)的研究意义第16-17页
   ·电化学传感器综述第17-20页
     ·工作原理第17页
     ·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现状第17-18页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第18-19页
     ·电化学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第19-20页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六硼化镧电极的制备及其对Eu(Ⅲ)离子的测定第22-31页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3页
     ·实验仪器第23页
     ·实验试剂第23页
   ·实验部分第23-24页
     ·六硼化镧电极的制备第23页
     ·Eu~(3+)离子溶液的配制第23-24页
     ·测试方法第2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4-30页
     ·电极性能的测试第24-25页
     ·缓冲液的选择第25页
     ·酸度的影响第25-26页
     ·LaB_6电极和石墨(PG)电极对不同浓度Eu~(3+)的电化学响应比较第26-27页
     ·LaB_6电极和PG电极对同一浓度的Eu~(3+)的电化学响应比较第27-28页
     ·LaB_6电极对Eu~(3+)不同扫描速率时的循环伏安(CV)特性比较第28-29页
     ·Eu~(3+)/Eu~(2+)电化学动力学参数的求解第29-30页
   ·结论第30-31页
第三章 六硼化镧电极的修饰第31-51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2-33页
     ·实验试剂第32页
     ·实验仪器第32-33页
   ·实验部分第33-34页
     ·金溶胶的制备第33页
     ·多壁碳纳米管的纯化与功能化第33-34页
     ·测试方法第3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4-50页
     ·Nation修饰的LaB_6和PG电极对Eu~(3+)测定的CV比较第34-35页
     ·GNP修饰的LaB_6和PG电极对Eu~(3+)测定的CV比较第35-37页
     ·PDDA修饰的LaB_6和PG电极对Eu~(3+)测定的CV比较第37-38页
     ·DDAB修饰的LaB_6和PG电极对Eu~(3+)测定的CV比较第38-39页
     ·MWNTs修饰的LaB_6和PG电极对Eu~(3+)测定的CV比较第39-40页
     ·SDS修饰的LaB_6和PG电极对Eu~(3+)测定的CV和DPV比较第40-42页
     ·不同修饰剂的LaB_6和PG电极对Eu~(3+)的CV实验数据比较第42-43页
     ·混合修饰的LaB_6和PG电极对Eu~(3+)测定的CV比较第43-45页
     ·SDS/MWNTs修饰的LaB_6和PG电极对Eu~(3+)测定的CV比较第45-46页
     ·SDS和SDS/MWNTs修饰的LaB_6电极对同一浓度Eu~(3+)测定的CV比较第46-47页
     ·SDS/MWNTs/LaB_6电极对不同浓度Eu~(3+)的CV图第47页
     ·SDS/MWNTs/LaB_6 电极对Eu~(3+)在不同扫描速率时的CV比较第47-48页
     ·电子转移系数α和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_s求解第48-49页
     ·SDS/MWNTs/LaB_6电极对Eu~(3+)的电流随浓度响应的校正曲线图第49页
     ·干扰试验第49-50页
     ·SDS/MWNTs/LaB_6电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第50页
   ·结论第50-51页
第四章 基于LaB_6电极的过氧化氢传感器第51-61页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51-52页
     ·实验仪器第51-52页
     ·实验试剂第52页
   ·实验部分第52-53页
     ·LaB_6电极和γ-Fe_2O_3-LaB_6电极的制备第52-53页
     ·测试方法第5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60页
     ·LaB_6电极和γ-Fe_2O_3-LaB_6电极对H_2O_2的循环伏安响应第53-55页
     ·酸度的选择第55-56页
     ·扫描速率对γ-Fe_2O_3-LaB_6电极峰电流的影响第56-57页
     ·γ-Fe_2O_3-LaB_6电极对H_2O_2的计时电流响应第57-58页
     ·传感器的抗干扰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总结第61页
   ·有待解决的问题第61页
   ·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主要符号与缩写第72-73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74页
个人简介第74-75页
致谢第75-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O2/Al2O3载体及Ni/SiO2-Al2O3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席夫碱钒、铜配合物的合成及抑制PTPs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