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8-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问题提出的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图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相结合 | 第12页 |
(二) 多种经济学科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页 |
(三)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第12-13页 |
二 本文内容 | 第13-14页 |
三 技术线路图 | 第1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区位理论 | 第15-17页 |
一 古典区位理论 | 第15-16页 |
(一) 农业区位论 | 第15页 |
(二) 工业区位论 | 第15-16页 |
(三) “中心地”理论 | 第16页 |
二 现代区位理论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17-19页 |
一 增长极理论 | 第17-18页 |
二 点轴理论 | 第18-19页 |
三 优区位开发模式 | 第19页 |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19-21页 |
一 地域分工理论 | 第19-20页 |
二 区域经济系统论 | 第20页 |
三 空间一体化理论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本文对省级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理解 | 第21页 |
第三章 江苏沿海地区的情况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江苏的经济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沿海地区经济现状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沿海地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比较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沿海地区与苏南的苏锡常、苏北地区做比较 | 第25-27页 |
第五节 沿海地区与日本“三湾一海”地区的比较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江苏沿海经济带的SWOT 分析 | 第28-37页 |
第一节 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历程 | 第29页 |
第二节 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和机遇 | 第29-33页 |
一 区位优势 | 第29-30页 |
二 资源优势 | 第30-31页 |
三 政策优势 | 第31页 |
四 沿海地区交通正逐步完善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 第33-36页 |
一 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社会条件欠缺 | 第33页 |
二 中心城市缺乏带动作用 | 第33-34页 |
三 腹地条件差,临近区域竞争激烈 | 第34-35页 |
四 缺乏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 第35-36页 |
第四节 SWOT 分析总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经济一体化的量化分析 | 第37-43页 |
第一节 量化分析目的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因子分析 | 第38-42页 |
一 因子分析概述 | 第38页 |
二 用spss 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 第38-41页 |
三 计算公因子权重及评价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结论分析 | 第42-43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43-48页 |
第一节 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支持沿海地区的发展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省政府要重点发展沿海地区的特色主导产业——海洋产业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促进沿海地区一体化的外向化发展 | 第45-46页 |
第四节 积极吸取国外沿海地区发展的经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附表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