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DNA 片段杂交假说的提出及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诞生 | 第11-12页 |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可行性验证 | 第12页 |
·转化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12-15页 |
·研究外源DNA 进入胚囊的路线 | 第12-13页 |
·外源DNA 导入的机理 | 第13-14页 |
·外源DNA 的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不同导入方法 | 第15-16页 |
·柱头滴加导入法 | 第15页 |
·子房注射法 | 第15页 |
·花粉粒携带法 | 第15-16页 |
·影响小麦后代转化率的因素 | 第16页 |
·外源DNA 的转化时间 | 第16页 |
·外源DNA 的片断大小、纯度以及浓度 | 第16页 |
·导入总DNA 时供体与受体的亲缘关系需要考虑 | 第16页 |
·导入外源DNA 的辅助方法 | 第16页 |
·花粉管转基因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导入外源总DNA 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页 |
·导入目的基因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页 |
·小麦遗传转化的筛选和鉴定 | 第17-18页 |
·小麦叶片衰老的分子遗传调控 | 第18-19页 |
·细胞分裂素在延缓叶片衰老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调控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在叶片抗衰老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卡那霉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效应及其在小麦转基因后代筛选中的应用 | 第21-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小麦材料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1页 |
·种子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反应 | 第22-28页 |
·不同品种幼苗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 | 第28-29页 |
·西农1376 不同叶龄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 | 第29-30页 |
·西农1376 T_1 代卡那霉素抗性苗的PCR 检测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卡那霉素处理小麦种子 | 第31页 |
·卡那霉素处理小麦幼苗 | 第31页 |
·卡那霉素筛选西农1376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影响小麦花粉管通道转化结实性的因素研究 | 第32-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35页 |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柱头切割涂抹法转化郑麦9023 的影响因素 | 第35-39页 |
·柱头切割涂抹法转化豫麦18 的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子房注射法转化豫麦18 的影响因素 | 第43页 |
·柱头活力对小麦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影响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柱头切割涂抹法转化郑麦9023 的影响因素 | 第45页 |
·柱头切割涂抹法转化豫麦18 的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子房注射法转化豫麦18 的影响因素 | 第46页 |
·柱头活力对小麦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叶片衰老延缓基因P_(SAG12)-IPT 导入小麦品种的研究 | 第47-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供试品种和转化方法:见第三章 | 第47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初步筛选 | 第47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7-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初步筛选 | 第49页 |
·转基因植株获得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2-55页 |
·卡那霉素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 第52页 |
·卡那霉素筛选转基因小麦植株的可行性 | 第52页 |
·转化时间对小麦花粉管通道法的影响 | 第52页 |
·外源DNA 浓度对花粉管通道法的影响 | 第52-53页 |
·外源DNA 溶剂对小麦花粉管通道法的影响 | 第53页 |
·不同转化方式对小麦花粉管通道法的影响 | 第53页 |
·柱头活力对小麦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影响 | 第53页 |
·小麦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结实性与转化率的平衡性 | 第53页 |
·小麦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转化率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