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导论 | 第13-7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22页 |
(一) 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及其面临的挑战 | 第13-19页 |
(二) 本文的选题与基本理论假设 | 第19-22页 |
二、文献综述:制度变迁与地方政府行为逻辑 | 第22-43页 |
(一) 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多元分析模式 | 第22-37页 |
1、地方法团主义分析模式 | 第22-26页 |
2、政府制度创新角色分析模式 | 第26-30页 |
3、政府间竞争分析模式 | 第30-34页 |
4、政府间委托—代理分析模式 | 第34-37页 |
(二) 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自主性空间:相关研究成果 | 第37-43页 |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 | 第43-63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43-55页 |
1、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的两个维度 | 第44-46页 |
2、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与国家自主性及官僚自主性 | 第46-51页 |
3、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与地方自治权及地方自主权 | 第51-55页 |
(二) 主要观点与基本思路 | 第55-63页 |
1、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内在逻辑 | 第56-59页 |
2、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演变轨迹 | 第59-60页 |
3、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弹性空间 | 第60-61页 |
4、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地方政府行为悖论与区域市场体系的发育 | 第61-6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63-78页 |
(一) 制度——行为分析的理论谱系 | 第63-69页 |
(二) 制度——行为分析的基本框架 | 第69-74页 |
(三) 研究资料 | 第74-76页 |
(四) 论文基本框架 | 第76-78页 |
第一章 地方政府自主性扩张的制度环境 | 第78-114页 |
一、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制度环境 | 第78-84页 |
二、意识形态:一个核心的政治变量 | 第84-96页 |
(一) 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 第84-86页 |
(二) 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政治约束 | 第86-90页 |
(三) 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意识形态的演进 | 第90-96页 |
三、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及其演变 | 第96-106页 |
(一) 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的法理依据 | 第96-98页 |
(二) 行政性放权改革与地方政府自主权的扩大 | 第98-101页 |
(三) 地方政府权限的弹性空间 | 第101-106页 |
四、渐进性改革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扩张 | 第106-114页 |
(一) 渐进性改革的“试错性”逻辑 | 第106-109页 |
(二) 权力中心对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扩张的默认 | 第109-114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扩张的内在诱因 | 第114-147页 |
一、市场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的变迁 | 第114-130页 |
(一) 分权改革与地方政府自利性的凸现 | 第114-124页 |
1、政府行为公共性与自利性 | 第114-117页 |
2、财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自利性的显性化 | 第117-120页 |
3、财政联邦化与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性的扩张 | 第120-123页 |
4、“下管一级”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利益 | 第123-124页 |
(二)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代言人角色的强化 | 第124-126页 |
(三) 地方政府的效用目标及其行为选择 | 第126-130页 |
二、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与压力机制 | 第130-141页 |
(一) 压力型体制下的委托代理机制 | 第130-136页 |
1、压力型体制的由来及其功能 | 第130-133页 |
2、高度集权的干部体制对压力型体制的支撑作用 | 第133-134页 |
3、政治—行政承包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的提升 | 第134-136页 |
(二) 政绩至上的考核机制与自主性扩张的内在冲动 | 第136-141页 |
三、政府间竞争的挤压效应 | 第141-147页 |
(一) 政府间竞争的动力机制 | 第141-142页 |
(二) 政府间竞争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 第142-147页 |
第三章 区域市场经济体系演进逻辑:以浙江为个案 | 第147-176页 |
一、从“温州模式”到“浙江现象” | 第147-162页 |
(一) 民营化: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 第150-155页 |
(二) 市场化:制度创新的根本导向 | 第155-158页 |
(三) 集群化:区域经济扩张的群体优势 | 第158-162页 |
二、市场主体的成长与多元竞争格局的形成 | 第162-168页 |
三、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市场秩序的扩展 | 第168-176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内在逻辑 | 第176-221页 |
一、市场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境遇 | 第176-186页 |
(一) 制度创新主体之间的多元博弈 | 第177-181页 |
(二) 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的特殊角色 | 第181-186页 |
二、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与政府行为模式的差异 | 第186-203页 |
(一) 政府行为模式的区域间差异 | 第186-191页 |
(二) 政府行为模式的区域内部差异 | 第191-194页 |
(三) 政府行为模式的层级间差异 | 第194-203页 |
1、地方政府效用偏好及约束条件的层级间差异 | 第194-197页 |
2、市场经济认知信念自下而上的同化过程 | 第197-200页 |
3、省管县财政体制下的县级政府行为自主性 | 第200-203页 |
三、区域市场体系发育与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演变 | 第203-221页 |
(一) 市场体系发育初期地方政府的理性“无为” | 第203-208页 |
(二) 市场体系发育中期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演变 | 第208-213页 |
(三) 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 第213-221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扩张的路径选择 | 第221-257页 |
一、理性无为:特定约束条件下的行政不作为 | 第221-236页 |
(一) 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优势 | 第222-227页 |
(二) 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的合谋机制 | 第227-229页 |
(三) 理性无为与区域市场体系的发育 | 第229-236页 |
二、象征性合作:政策执行中的自主性选择 | 第236-248页 |
(一) 政策意图在执行过程的变异 | 第236-239页 |
(二) 变通:地方政府象征性合作的博弈策略 | 第239-244页 |
1、意识形态压力与市场化改革的变通机制 | 第239-241页 |
2、股份合作制:“创造性的骗术” | 第241-244页 |
(三) 用足政策:政策空间的自主拓展 | 第244-248页 |
三、权威扩散:地方政府的自我赋权 | 第248-257页 |
(一) 权威扩散的动力机制 | 第248-251页 |
(二) 权威扩散的表现形式 | 第251-254页 |
(三) 政府间关系的博弈化 | 第254-257页 |
第六章 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的变异 | 第257-301页 |
一、横向集权条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 | 第257-266页 |
(一) 行政性放权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演变 | 第258-260页 |
(二) 体制内横向集权现象的加剧 | 第260-264页 |
(三) “一把手”负责制与行政长官权力的扩张 | 第264-266页 |
二、政绩最大化驱动下的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 | 第266-280页 |
(一) 政府职能的选择性履行 | 第266-269页 |
(二) 政府角色的企业化与政府行为的经营化 | 第269-272页 |
(三) 短期政绩最大化与政府行为短期化 | 第272-274页 |
(四) 行政干预泛化与政治动员机制的滥用 | 第274-280页 |
三、地方政府行为的利益倾斜机制 | 第280-290页 |
(一) 用脚投票:私营企业主群体的压力机制 | 第282-284页 |
(二) 集体行动:作为一种压力集团的私营企业主群体 | 第284-287页 |
(三) 进入体制: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 | 第287-290页 |
四、地方政府行为的公正性缺失效应 | 第290-301页 |
(一) 政策博弈与利益非均衡 | 第290-294页 |
(二) 非制度性利益表达与地方政府行为 | 第294-301页 |
结论 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的悖论 | 第301-332页 |
一、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与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 | 第301-308页 |
二、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与区域市场体系的发育 | 第308-320页 |
(一) 地方政府角色:区域市场体系的培育者与压制者 | 第309-313页 |
(二) 地方政府能力:强政府和弱政府的市场增进效应 | 第313-316页 |
(三) 地方政府行为方式:政府与微观主体的互动关系及其效应 | 第316-320页 |
三、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控制机制的建构(上) | 第320-326页 |
四、地方政府行为自主性控制机制的建构(下) | 第326-3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32-354页 |
一、中文文献 | 第332-351页 |
(一) 行政学与政治学文献 | 第332-343页 |
(二) 经济学文献 | 第343-348页 |
(三) 温州模式与浙江现象研究文献 | 第348-351页 |
二、英文文献 | 第351-354页 |
后记 | 第354-356页 |
指导小组成员 | 第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