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5-26页 |
·抗菌剂及抗菌织物的研究历史 | 第15-17页 |
·抗菌材料的分类 | 第17-18页 |
·无机抗菌技术新进展 | 第18-21页 |
·纳米技术及其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 第18-21页 |
·超微粒子胶状无机抗菌剂 | 第21页 |
·无机抗菌剂的应用途径 | 第21-23页 |
·抗菌纤维的加工 | 第22页 |
·抗菌织物的加工 | 第22-23页 |
·抗菌剂的性能评价体系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抗菌纳米粉体的选择和抗菌性能测试方法的介绍 | 第26-39页 |
·纳米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 第26-33页 |
·光催化杀菌机理 | 第26-31页 |
·离子接触反应机理 | 第31-33页 |
·两种纳米抗菌粉体的复合应用 | 第33-34页 |
·纳米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 第34-38页 |
·振荡烧瓶试验的试验原理 | 第34页 |
·试验用菌种 | 第34-35页 |
·试验准备 | 第35-36页 |
·试验步骤(无菌操作) | 第36-38页 |
·评价规定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抗菌纳米粉体悬浮液的配置及其稳定性与功能性研究 | 第39-59页 |
·实验 | 第39-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分析测试与表征 | 第40页 |
·抗菌纳米粉体分散工艺初选 | 第40-50页 |
·分散介质的确定 | 第41-43页 |
·分散方法的确定 | 第43-46页 |
·超声时间对纳米粉体悬浮液分散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分散剂种类对混合粉体分散的影响 | 第47-48页 |
·水溶液pH值对粉体分散的影响 | 第48-50页 |
·单一粉体的单因子分散实验 | 第50-52页 |
·分散剂用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pH值和ζ电位对混合粉体分散的影响 | 第51-52页 |
·单一抗菌纳米粉体的分散性表征 | 第52-53页 |
·纳米混合粉体的正交优化实验 | 第53-56页 |
·实验控制因素及指标确定 | 第53-54页 |
·正交实验记录及统计分析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5-56页 |
·实验验证 | 第56-57页 |
·抗菌性能 | 第56页 |
·分散效果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棉织物抗菌整理的工艺探索与优化 | 第59-69页 |
·织物的选择 | 第59-60页 |
·棉纤维的化学结构 | 第59-60页 |
·粘合剂的选用 | 第60-62页 |
·粘合剂的分类 | 第60页 |
·乳液型粘合剂的成膜机理 | 第60页 |
·粘合剂与织物的结合方式 | 第60-61页 |
·粘合剂的确定 | 第61页 |
·粘合剂对纳米抗菌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柔软剂的选用 | 第62-64页 |
·柔软剂与织物的作用机理 | 第62-63页 |
·柔软剂的确定 | 第63页 |
·柔软剂对纳米抗菌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其他助剂的选用 | 第64页 |
·纳米混合粉体后整理正交优化实验 | 第64-67页 |
·实验控制因素及指标确定 | 第64-65页 |
·正交实验记录及统计分析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67页 |
·实验验证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无机抗菌整理对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 | 第69-75页 |
·织物基本性能测试与评价 | 第69-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4页 |
·无机抗菌整理后织物断裂强度的变化 | 第71-72页 |
·无机抗菌整理后织物折皱回复角的变化 | 第72页 |
·无机抗菌整理后织物白度的变化 | 第72-73页 |
·无机抗菌整理后织物表面透湿性的变化 | 第73-74页 |
·无机抗菌整理后织物透气量的变化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