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言 | 第11-26页 |
一、“柯克学”研究史回顾 | 第11-18页 |
二、问题的提出与意义的追问 | 第18-22页 |
三、英国法学近代化的“三个阶段”与“两条线索” | 第22-26页 |
第一章 生平:“雄师”与“王座” | 第26-48页 |
第一节 伊丽莎白时代(1552-1606) | 第26-32页 |
第二节 法官生涯(1606-1616) | 第32-39页 |
第三节 国会岁月(1617-1634) | 第39-48页 |
第二章 时代命题与道路选择 | 第48-66页 |
第一节 柯克时代的英国社会 | 第48-55页 |
一、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 第49-50页 |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 第50-52页 |
三、绝对主义的顶峰与危机 | 第52-55页 |
第二节 英国法学的十字路口 | 第55-66页 |
一、普通法的危机时代? | 第55-59页 |
1、梅特兰的命题 | 第55-57页 |
2、分歧的背后 | 第57-59页 |
二、两条道路的选择 | 第59-66页 |
1、培根:撰写英国的《国法大全》 | 第59-61页 |
2、柯克:“老田里会长出新谷子” | 第61-66页 |
第三章 柯克作品的创作与文本结构 | 第66-113页 |
第一节 《柯克报告》(COKE’S REPORT) | 第66-81页 |
一、《报告》的来源与出版 | 第67-69页 |
二、《报告》的序言与价值 | 第69-71页 |
三、经典案例内容简释 | 第71-76页 |
四、个案分析:以“邦汉姆医生案”为例 | 第76-81页 |
第二节 《英国法总论》(INSTITUTES OF THE LAWS OF ENGLAND) | 第81-113页 |
一、《总论》的创作意图与过程 | 第81-84页 |
二、《总论》的出版与版本流传 | 第84-87页 |
三、《总论》的四部篇目与主旨 | 第87-99页 |
四、个案考察:以《利特尔顿评注》为例 | 第99-113页 |
第四章 对《报告》与《总论》的内容及形态的考察 | 第113-174页 |
第一节 “技艺理性”与近代法学观 | 第113-121页 |
一、《总论》对“技艺理性”的阐释 | 第113-116页 |
二、“技艺理性”中的近代性观念 | 第116-121页 |
1、对法律确定性的追求 | 第116-118页 |
2、限制王权与司法独立 | 第118-119页 |
3、制定法问题与司法审查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分支法学的近代因素 | 第121-135页 |
一、宪法学:《总论》对《大宪章》的近代诠释 | 第121-125页 |
二、财产法学:土地法学的变迁与“谢利案”规则 | 第125-130页 |
三、契约法学:《报告》对“史莱德案”的阐释 | 第130-132页 |
四、《总论》中其它分支法学的拓展与近代衍化 | 第132-135页 |
第三节 法学形态的近代特征 | 第135-150页 |
一、判例法学的转型 | 第135-143页 |
1、对判例法优越性的论证 | 第135-137页 |
2、《报告》编纂技术的改造 | 第137-139页 |
3、判例在《总论》中的引入 | 第139-143页 |
二、注释法学的成熟 | 第143-150页 |
1、注释技艺:发展与多样化 | 第143-147页 |
2、注释规范:近代引注的出现 | 第147-150页 |
第四节 法学教育的近代化 | 第150-155页 |
一、会馆法学教育的危机 | 第150-152页 |
二、《总论》:“第一部现代教科书” | 第152-155页 |
第五章、有关柯克作品的“体系缺陷” | 第155-174页 |
第一节、后世的批评与质疑 | 第155页 |
一、《总论》的体系缺陷 | 第155-157页 |
二、前近代的作品? | 第157-158页 |
第二节、对“体系缺陷”的争论与回应 | 第158-159页 |
一、“自由主义”的进路? | 第159-162页 |
二、“民族主义”的进路? | 第162-166页 |
三、“知识社会学”的进路 | 第166-174页 |
结语:对中国法学近(现)代化的启示 | 第174-177页 |
【附录】爱德华·柯克爵士年谱简编 | 第177-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8页 |
后记 | 第188-19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