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建筑参观动线与展示空间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第13-15页 |
·相关的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关于博物馆建筑的一般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关于观众心理、动线和展陈设计方面的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博览建筑概述 | 第19-32页 |
·博览建筑特征 | 第19-22页 |
·博览建筑的杜会属性 | 第19-20页 |
·博览建筑的分类 | 第20-21页 |
·博览建筑的功能 | 第21-22页 |
·博览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22-31页 |
·博览建筑的早期形态 | 第22-23页 |
·近代博览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 第23-24页 |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博览建筑的发展 | 第24-26页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博物馆 | 第26-28页 |
·我国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 | 第28-31页 |
·未来博览建筑的发展 | 第31-32页 |
第3章 博览建筑观众观览行为研究 | 第32-44页 |
·博览建筑观众参观动机 | 第32-37页 |
·观众问题的提出 | 第32-33页 |
·观众特点的转变 | 第33-35页 |
·博览建筑观众行为与感受 | 第35-36页 |
·对动线和空间设计的要求 | 第36-37页 |
·博览建筑观众观览行为分析 | 第37-44页 |
·环境是行为的潜在因素 | 第37页 |
·“博物馆疲劳” | 第37-38页 |
·参观观众分析 | 第38-40页 |
·观众参观动线研究 | 第40页 |
·观众在空间中的感受和行为 | 第40-42页 |
·观众与博物馆之互动 | 第42页 |
·对动线和展陈设计的启示 | 第42-44页 |
第4章 博览建筑的参观动线结构 | 第44-54页 |
·参观动线的组成要素 | 第44-45页 |
·参观动线的类型 | 第45-52页 |
·放射式 | 第46-48页 |
·线性式 | 第48-51页 |
·大厅式 | 第51-52页 |
·参观动线设计原则总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博览建筑的展示设计概述 | 第54-63页 |
·博览建筑展示理念的发展 | 第54-57页 |
·博览建筑展示设计的目标 | 第57-58页 |
·博览建筑展示设计的要素 | 第58-59页 |
·博览建筑空间理论概述 | 第59-60页 |
·博览建筑展示空间分析 | 第60-63页 |
第6章 博览建筑的展示空间设计 | 第63-90页 |
·展示空间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展示空间设计的艺术性原则 | 第63页 |
·展示空间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 | 第63-64页 |
·展示空间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 第64页 |
·展示空间的基本视觉形态要素分析 | 第64-69页 |
·点 | 第66页 |
·线 | 第66-67页 |
·面 | 第67-68页 |
·体 | 第68页 |
·实体诸要素的组合关系及对空间的影响 | 第68-69页 |
·色彩理论与博览建筑展示空间设计 | 第69-72页 |
·色彩三要素 | 第69-70页 |
·色彩的心理感觉 | 第70-72页 |
·博览建筑展示空间的艺术处理技巧 | 第72-75页 |
·空间的和谐 | 第72-73页 |
·均衡、对称 | 第73-74页 |
·节奏、韵律 | 第74-75页 |
·展示方式与展示空间关系研究 | 第75-79页 |
·独立展示空间 | 第76页 |
·场景展示空间 | 第76-78页 |
·互动展示空间 | 第78页 |
·生态展示空间 | 第78-79页 |
·节点空间设置 | 第79-84页 |
·相对位置推敲 | 第80-81页 |
·亲切尺度创造 | 第81-82页 |
·空间信息量增加 | 第82-83页 |
·空间穿插 | 第83-84页 |
·未来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84-90页 |
·展示空间设计的新理念 | 第84-86页 |
·展示空间设计的新方法 | 第86-88页 |
·展示空间设计的新形态 | 第88-90页 |
第7章 结语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