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解吸气液界面传质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 ·气液传质理论的发展 | 第8-19页 |
| ·经典的传质理论 | 第8-11页 |
| ·经典传质理论的修正和改进 | 第11-13页 |
| ·旋涡扩散模型及其发展 | 第13-14页 |
| ·旋涡池模型 | 第14-16页 |
| ·界面非平衡理论 | 第16-17页 |
| ·多尺度局部均匀传质模型 | 第17-18页 |
| ·统计理论与计算机模拟 | 第18-19页 |
| ·浓度场测量方法 | 第19-22页 |
| ·接触性测量 | 第19-20页 |
| ·非接触性测量 | 第20-22页 |
| ·流动测量方法 | 第22-25页 |
| ·干扰性方法 | 第22-23页 |
| ·非干扰性方法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实时激光全息干涉原理 | 第26-34页 |
| ·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术介绍 | 第26-29页 |
| ·全息照相术简介 | 第26-27页 |
| ·光的干涉条件 | 第27页 |
| ·全息干涉与普通干涉的区别 | 第27页 |
| ·实时全息干涉术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 ·实时全息干涉术的优点 | 第28-29页 |
| ·实时全息干涉术的缺点 | 第29页 |
| ·实时全息干涉术测量浓度场的基本原理 | 第29-34页 |
| ·折射率与浓度的关系 | 第29-30页 |
| ·有限条纹干涉度量学 | 第30-34页 |
| 第三章 近界面浓度场的测量 | 第34-55页 |
| ·实验条件及模型 | 第34-36页 |
| ·实验条件 | 第34页 |
| ·气液传质接触模型 | 第34-36页 |
| ·浓度与折射率的关系 | 第36-42页 |
| ·浓度的测量 | 第36-37页 |
| ·折射率的测量 | 第37-40页 |
| ·浓度与折射率关系曲线 | 第40-41页 |
| ·所测数据有效性的验证 | 第41-42页 |
|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42-48页 |
| ·实时全息干涉系统 | 第42-44页 |
| ·被测气液传质模拟系统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45-47页 |
| ·误差分析 | 第47-48页 |
| ·近界面浓度测量结果 | 第48-55页 |
| ·干涉条纹情况 | 第48-49页 |
| ·近界面浓度分布 | 第49-55页 |
| 第四章 激光多普勒测定速度场 | 第55-67页 |
| ·激光多普勒测速原理 | 第55-56页 |
| ·激光多普勒测速装置及各部件工作原理 | 第56-59页 |
| ·氩离子激光器及其冷却系统 | 第57页 |
| ·激光分光系统 | 第57-58页 |
| ·信号发射和接收探头 | 第58页 |
| ·信号处理器BSA 和光电倍增管 | 第58页 |
| ·三维坐标架 | 第58-59页 |
| ·主控计算机 | 第59页 |
| ·LDA 测速实验 | 第59-67页 |
| ·测量方法 | 第59页 |
| ·实验步骤 | 第59-60页 |
| ·测量结果的坐标转换 | 第60-61页 |
| ·测量结果 | 第61-67页 |
| 第五章 传质系数的研究 | 第67-76页 |
| ·边界层厚度 | 第67-68页 |
| ·物料衡算法原理 | 第68-72页 |
| ·传质系数计算 | 第72-76页 |
| ·衡算法求得传质系数 | 第72-73页 |
| ·与双膜模型比较 | 第73-74页 |
| ·传质系数的关联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符号说明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