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式车虚拟方案设计系统的研究及开发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虚拟设计技术 | 第8-11页 |
| ·虚拟设计的概念 | 第8-10页 |
| ·虚拟设计的特点 | 第10-11页 |
| ·虚拟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虚拟设计的研究情况 | 第11-12页 |
| ·国内虚拟设计的研究情况 | 第12页 |
| ·厢式车产品设计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厢式车产品设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厢式车产品设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3页 |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厢式车数字化产品建模方法研究 | 第16-33页 |
| ·数字化产品定义和数字化产品建模 | 第16-20页 |
| ·DPD 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 ·数字化产品模型 | 第17-18页 |
| ·数字化产品建模方法 | 第18-20页 |
| ·产品数据管理(PDM) | 第20页 |
| ·厢式车产品简介 | 第20-22页 |
| ·厢式车的规格分类 | 第20-21页 |
| ·厢式车结构简介 | 第21-22页 |
| ·厢式车数字化产品研发(设计) | 第22-30页 |
| ·厢式车的数字化产品定义模型 | 第22-26页 |
| ·厢式车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 第26-27页 |
| ·厢式车产品数字化研发体系结构 | 第27-30页 |
| ·厢式车设计过程描述 | 第30-32页 |
| ·厢式车设计过程功能模型 | 第30页 |
| ·厢式车布局设计 | 第30-32页 |
| ·厢式车结构性能设计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基于特征的厢式车参数化模块库系统建模 | 第33-49页 |
| ·特征设计及参数化设计方法概述 | 第33-36页 |
| ·特征的定义及分类 | 第33-34页 |
| ·特征设计 | 第34页 |
| ·参数化设计方法概述 | 第34-36页 |
| ·基于特征的厢式车厢体模块参数化建模技术 | 第36-45页 |
| ·厢体模块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 第36-41页 |
| ·厢体附属功能模块的结构形式特点及安装 | 第41-45页 |
| ·面向设计的厢式车功能模块库的创建 | 第45-48页 |
| ·面向设计的厢式车功能模块库的关联设计构架 | 第45-47页 |
| ·面向设计的厢式车数据库模型结构 | 第47-48页 |
| ·面向设计的厢式车功能模块模型库的构建 | 第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厢式车模块接口技术和模块化方案构建 | 第49-62页 |
| ·接口技术研究概况 | 第49-52页 |
| ·接口的概念及特征 | 第49页 |
| ·接口的分类 | 第49-51页 |
| ·接口的功能 | 第51页 |
| ·接口的结构 | 第51-52页 |
| ·接口的系列化和标准化 | 第52页 |
| ·厢式车模块接口研究 | 第52-60页 |
| ·厢式车模块接口分析 | 第52-53页 |
| ·厢式车模块接口结构 | 第53-59页 |
| ·厢式车模块接口标准化 | 第59-60页 |
| ·基于功能的模块化方案模型的构建 | 第60-61页 |
| ·基于功能的厢式车模块划分 | 第60页 |
| ·基于功能的模块映射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基于结构性能的厢式车厢体虚拟样机建模方法 | 第62-72页 |
| ·厢式车厢体模型的分析 | 第62-64页 |
| ·厢体模型的结构特点 | 第62-63页 |
| ·厢体模型的结构材料强度和性能要求 | 第63-64页 |
| ·厢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 ·加强筋夹芯复合板建模方法研究 | 第64页 |
| ·厢体结构简化处理 | 第64-65页 |
| ·边界条件 | 第65-66页 |
| ·材料参数 | 第66页 |
| ·计算工况 | 第66页 |
| ·厢体结构静力学分析 | 第66-68页 |
| ·厢体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68-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厢式车虚拟方案设计原型软件系统及运行实例 | 第72-82页 |
| ·厢式车虚拟方案设计原型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 第72-77页 |
| ·系统开发平台和工具的选择 | 第72-74页 |
| ·系统的总体构成和功能模块 | 第74-77页 |
| ·设计实例 | 第77-80页 |
| ·小结 | 第80-8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