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干扰素家族概述 | 第11-13页 |
·I 型干扰素 | 第11-12页 |
·II型干扰素 | 第12页 |
·III型干扰素 | 第12-13页 |
·IFN-τ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IFN-τ的发现 | 第13页 |
·IFN-τ的结构 | 第13-14页 |
·IFN-τ的同源性 | 第14页 |
·IFN-τ的表达 | 第14-15页 |
·IFN-τ的生物学功能 | 第15-17页 |
·IFN-τ的妊娠识别作用机制 | 第17-20页 |
·IFN-τ与UCRP的调节机理研究 | 第20-22页 |
·IFN-τ在妊娠识别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机理 | 第22页 |
·孕酮 | 第22-24页 |
·孕酮促蜕膜化作用 | 第23页 |
·孕酮免疫调节作用 | 第23页 |
·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 | 第23页 |
·在早孕维持及分娩发动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雌激素 | 第24-25页 |
·刺激并维持雌性生殖道的发育 | 第24页 |
·刺激排卵 | 第24-25页 |
·SNP及其研究方法 | 第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9页 |
·血样和血清的采集 | 第27页 |
·主要设备仪器 | 第27-28页 |
·引物来源与合成 | 第28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第30-31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31页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1-32页 |
·直接测序法进行SNP分析 | 第32-33页 |
·孕酮、雌二醇水平的测定 | 第33-34页 |
·孕酮水平的测定 | 第33页 |
·雌二醇水平的测定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 第34页 |
·遗传多态性分析 | 第34-35页 |
·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的检验 | 第35-36页 |
·不同基因型与中国荷斯坦奶牛的受胎率的相关分析 | 第36页 |
·不同胎次与激素(孕酮和雌二醇)水平的相关分析 | 第36页 |
·妊娠情况与激素(孕酮和雌二醇)水平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44页 |
·基因组DNA的抽提结果 | 第37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37页 |
·序列比对判定基因型 | 第37-39页 |
·IFN-τ基因CDS区在265bp处和301bp处突变位点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 | 第39-41页 |
·不同变异位点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析 | 第39-40页 |
·不同变异位点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 第40页 |
·Hardy-Weinberg平衡的检测 | 第40-41页 |
·IFN-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奶牛受胎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胎次与中国荷斯坦奶牛的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 | 第41-43页 |
·妊娠情况与中国荷斯坦奶牛的生殖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第43-44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44-49页 |
·关于DNA抽提的优化 | 第44页 |
·序列分析中所需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44-45页 |
·PCR扩增产物特异性对测序质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测序反应后反应产物的纯化 | 第45页 |
·测序反应模板用量对测序质量的影响 | 第45页 |
·IFN-τ基因群体遗传特性的分析 | 第45-46页 |
·IFN-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黑白花奶牛受胎率的关系 | 第46-47页 |
·胎次和妊娠情况与中国荷斯坦奶牛的生殖激素水平的关系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