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序论 | 第1-11页 |
| ·背景介绍 | 第8-9页 |
| ·垃圾邮件的现状 | 第9-10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介绍和主要工作 | 第10-11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第二章 反垃圾邮件技术现状 | 第11-30页 |
| ·关键技术名词 | 第11-12页 |
| ·实体组件 | 第11页 |
| ·第三协议构成: | 第11-12页 |
| ·电子邮件工作原理 | 第12-17页 |
| ·电子邮件模型 | 第12-13页 |
| ·SMTP的基本命令 | 第13-15页 |
| ·邮件的信头 | 第15-17页 |
| ·基于TCP/IP和SMTP协议的过滤技术 | 第17-19页 |
| ·黑白名单 | 第17-18页 |
| ·IP连接频率控制 | 第18页 |
| ·IP流量控制 | 第18页 |
| ·SMTP协议中的信头控制 | 第18-19页 |
| ·内容分析过滤 | 第19-25页 |
| ·规则过滤 | 第19页 |
| ·垃圾邮件过滤与文本分类 | 第19-20页 |
| ·贝叶斯过滤算法 | 第20-21页 |
| ·Memory-Based方法 | 第21页 |
| ·决策树 | 第21-22页 |
| ·Boosting方法 | 第22-24页 |
| ·支持向量机 | 第24页 |
| ·粗糙集(Rough集)理论 | 第24-25页 |
| ·其他方法 | 第25-27页 |
| ·Challenge-Response方法: | 第25页 |
| ·邮件别名方法: | 第25页 |
| ·探针邮箱过滤: | 第25页 |
| ·基于信件发送人和接收人统计的DNA方法 | 第25-26页 |
| ·IBM的钟馗算法: | 第26页 |
| ·Sender Policy Framwork(SPF) | 第26-27页 |
| ·分词技术 | 第27-29页 |
| ·分词算法 | 第27-28页 |
| ·分词算法中的难题 | 第28-29页 |
| ·评测标准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反垃圾邮件技术的详细研究分析 | 第30-47页 |
| ·Email邮件分解器 | 第30-32页 |
| ·电子邮件信头的字符串和地址描述 | 第30页 |
| ·电子邮件地址: | 第30-32页 |
| ·分词算法 | 第32-35页 |
| ·原理描述 | 第32-33页 |
| ·详细实现 | 第33-35页 |
| ·贝叶斯算法实现和改进 | 第35-45页 |
| ·贝叶斯算法简化 | 第35-36页 |
| ·贝叶斯算法使用举例 | 第36-44页 |
| ·贝叶斯算法实际遇到的问题 | 第44-45页 |
| ·基于HTML规则的匹配算法 | 第45-46页 |
| ·基于信件发送人和接收人统计的动态黑白名单方法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总结 | 第47-51页 |
| ·反垃圾邮件网关的设计 | 第47-48页 |
| ·实际运行截图 | 第48-50页 |
| ·过滤效果 | 第48-49页 |
| ·过滤详细信息查看 | 第49页 |
| ·拦截队列查看 | 第49页 |
| ·实际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未来工作 | 第50页 |
| ·本文总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
| 作者简历 | 第53-54页 |
| 个人资料 | 第53-54页 |
| 学习经历 | 第54页 |
| 工作经历 | 第54页 |
| 附录Ⅰ 相关RFC协议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