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及文献回顾 | 第1-8页 |
二、WTO 主要成员IT 产业发展模式及特点 | 第8-29页 |
(一) 美国IT 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8-12页 |
1. IT 产业发展模式 | 第9页 |
2. IT 产业发展模式实施的历程 | 第9-10页 |
3. IT 产业发展的特点 | 第10页 |
4. IT 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的机制 | 第10-12页 |
(二) 我国台湾IT 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12-14页 |
1. IT 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12-13页 |
2. “三足鼎立”联合发展模式 | 第13-14页 |
(三) 韩国IT 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14-18页 |
1. 采用以大公司为主体的自主研发模式 | 第16页 |
2. 政府在IT 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3. IT 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外资政策 | 第18页 |
(四) 印度IT 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18-22页 |
1. 以出口为导向专业化发展模式 | 第19-20页 |
2. 政府通过积极制定实施大量的支持政策发挥主导作用 | 第20-21页 |
3. 大力支持出口来提升IT 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 第21页 |
4. 本地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 第21-22页 |
5. 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 | 第22页 |
(五) 日本IT 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22-27页 |
1. 偏重于应用技术的投入 | 第24页 |
2. 技术发展方向选择失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24-25页 |
3. 缺乏持续良性制度供给 | 第25页 |
4. 延误了电信市场开拓的时机 | 第25页 |
5. 信息化程度较低 | 第25-26页 |
6. 信息技术投资不足 | 第26-27页 |
(六) 巴西IT 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27-29页 |
1. 缺乏一个产、学、研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 | 第28页 |
2. 政府在具体的IT 产业政策制定方面存在不足 | 第28-29页 |
3. IT 产业发展内部不同部门发展不平衡 | 第29页 |
三、我国IT 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9-38页 |
(一) 我国IT 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二) IT 产业贸易现状 | 第30-32页 |
(三) 中外IT 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 第32-33页 |
(四) IT 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第33-38页 |
1.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 第34-35页 |
2. 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35页 |
3. IT 产业国际贸易的方式和主体需要重新认识 | 第35-36页 |
4. IT 产业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比较低 | 第36-37页 |
5. 研发投入中的问题 | 第37页 |
6. 在新竞争态势、吸引外资的态度亟待调整 | 第37-38页 |
7. 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 | 第38页 |
8.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 第38页 |
9. IT 产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 第38页 |
10. IT 产业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 | 第38页 |
四、提升我国IT 产业国家竞争力的重点环节及政策建议 | 第38-47页 |
(一) 加快技术进步速度、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 第40-42页 |
1. 坚持企业主体、自主创新 | 第40-41页 |
2. 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 第41页 |
3. 实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 第41-42页 |
4. 进一步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政策 | 第42页 |
5. 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体制 | 第42页 |
(二)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 第42-43页 |
1. 实施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与产业政策、吸引外商投资 | 第43页 |
2.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形成市场需求 | 第43页 |
(三)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对策相结合的产业政策 | 第43-45页 |
(四) 调整鼓励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政策评价导向 | 第45-46页 |
1. 调整引用外资评价导向 | 第45页 |
2. 调整信息产业进出口评价导向 | 第45-46页 |
(五) 技术贸易壁垒的应对政策与措施 | 第46页 |
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健全国内技术标准体系 | 第46页 |
2. 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技术壁垒预警机制 | 第46页 |
(六) 建立应对IT 产业贸易争端机制 | 第46-47页 |
五、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书目: | 第49-52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