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的发展 | 第11-13页 |
·S波段长脉冲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研究的技术难度 | 第13-17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与角向均匀和非均匀模式的相互作用 | 第20-33页 |
·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发散的实验现象 | 第20-23页 |
·角向非均匀模式的存在 | 第23-25页 |
·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与角向均匀和非均匀模式的相互作用 | 第25-31页 |
·横向动量 | 第26-27页 |
·波印廷定理 | 第27-28页 |
·能量守恒 | 第28-30页 |
·计算结果 | 第30-31页 |
·束流扩散的抑制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大耦合孔同轴输出腔高频参数的计算 | 第33-53页 |
·解析分析原理及方程的建立 | 第33-36页 |
·格林函数的求解 | 第36-46页 |
·1区—同轴谐振腔的格林函数 | 第36-41页 |
·2区—同轴谐振腔的格林函数 | 第41-42页 |
·3区—无限长圆柱波导的格林函数 | 第42-44页 |
·4区—4个扇形截面柱谐振腔的格林函数 | 第44-45页 |
·5区—半无限长同轴波导的格林函数 | 第45-46页 |
·腔的模式解和本征方程 | 第46-50页 |
·同轴输出腔参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微波提取间隙的电子反射及抑制 | 第53-62页 |
·束流传输通道的不连续性对束流传输的影响 | 第53-55页 |
·同轴漂移管中电子束的空间电荷限制流和微波提取效率 | 第55-58页 |
·三轴提取腔的数值模拟与优化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的设计 | 第62-70页 |
·设计指标 | 第62页 |
·总体布局 | 第62-63页 |
·电子束参数的选择 | 第63-64页 |
·电子束电参数 | 第63-64页 |
·电子束几何尺寸 | 第64页 |
·引导磁场参数的选择 | 第64-65页 |
·工作频率的选择 | 第65页 |
·高频系统参数的确定 | 第65-70页 |
·谐振腔形状的选择 | 第65-66页 |
·间隙距离的选取 | 第66页 |
·谐振腔长度的选取 | 第66页 |
·谐振腔有载品质因数的要求与计算 | 第66-70页 |
·输入腔 | 第67页 |
·中间腔 | 第67页 |
·输出腔 | 第67-70页 |
第六章 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的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 第70-80页 |
·谐振腔的计算 | 第70-73页 |
·电子束经过输入腔间隙后的调制 | 第73-74页 |
·电子束经过中间腔间隙后的调制 | 第74-75页 |
·微波提取与优化 | 第75-79页 |
·同轴提取腔 | 第76-78页 |
·三轴提取腔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的实验研究 | 第80-96页 |
·谐振腔的结构设计与调试 | 第80-85页 |
·输入腔 | 第80-82页 |
·输出腔 | 第82-85页 |
·微波辐射喇叭 | 第85-86页 |
·束流的引出与传输 | 第86-88页 |
·电子束经过谐振腔间隙后的调制 | 第88-90页 |
·电子束经过输入腔间隙后的调制 | 第88-89页 |
·电子束经过中间腔间隙后的调制 | 第89-90页 |
·微波辐射 | 第90-95页 |
·辐射微波测量系统 | 第91-93页 |
·系统布局 | 第91-92页 |
·参数测试方法 | 第92-93页 |
·实验结果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96-98页 |
·全文简要回顾 | 第96-97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04-105页 |
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 | 第105-106页 |
研究项目获奖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