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12页 |
一、论题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二、对题目的解析 | 第9-12页 |
第二部分 既判力的基本内涵 | 第12-19页 |
一、既判力理论发展的历史 | 第12-13页 |
二、既判力的主观范围与主观相范围相对性原则及其例外 | 第13-17页 |
(一)、既判力的主观范围概说 | 第14-17页 |
(二) 主观范围的相对性原则及其例外 | 第17页 |
三、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与形成判决的效力的区别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诉讼机理分析 | 第19-27页 |
一、诉讼法机理之一:社会经济基础对更完善的救济效果的要求 | 第19-20页 |
二、理论前提之二:当事人适格要件的缓和 | 第20-23页 |
三、诉讼法理论前提之三:民事诉讼理论对诉的利益的理论的承认 | 第23-27页 |
(一) 诉的利益理论概说 | 第23-25页 |
(二) 对诉的利益理论承认的具体表现 | 第25-27页 |
第四部分 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的主要情形 | 第27-40页 |
一、既判力主观范围向当事人的继受人扩张 | 第27-32页 |
二、既判力向请求标的物的直接占有人扩张 | 第32-34页 |
三、诉讼担当时的既判力扩张 | 第34-40页 |
第五部分 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理论对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启示 | 第40-45页 |
一、已经事实上形成的对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支持的几个方面 | 第40-42页 |
二、我国诉讼法中对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承认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三、应该进一步承认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几个方面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