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1 苜蓿病害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国外苜蓿病害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我国苜蓿病害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2 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3 苜蓿假盘菌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4 苜蓿抗病种质材料的鉴定和筛选方法的研究 | 第16-19页 |
| ·植物抗病种质材料的鉴定和筛选方法的研究 | 第16-17页 |
| ·苜蓿抗褐斑病种质材料的鉴定和筛选研究 | 第17-19页 |
| 5. 苜蓿育种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我国苜蓿育种的成就 | 第19-21页 |
| ·我国苜蓿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我国苜蓿育种工作的展望 | 第22页 |
| 6 防御酶系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 第22-26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 第23-24页 |
|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 第24-26页 |
| 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一章 苜蓿褐斑病接种方法试验 | 第27-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供试苜蓿材料 | 第27页 |
| ·供试苜蓿假盘菌 | 第27-28页 |
| ·接种方法 | 第28-29页 |
| ·接种盘倒扣接种法 | 第28页 |
| ·病株覆盖接种法 | 第28页 |
| ·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 | 第28-29页 |
| ·检验几丁质 | 第29页 |
| ·病情评价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 ·三种接种方法的比较 | 第29-30页 |
| ·孢子悬浮液接种效果的比较 | 第3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 · | 第30-31页 |
| · | 第31页 |
| · | 第31页 |
| ·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5 个品种抗、感组F_1代抗病性评价和种质筛选 | 第32-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供试苜蓿材料 | 第32-34页 |
| ·供试苜蓿假盘菌 | 第34页 |
| ·幼苗培育 | 第34页 |
| ·接种方法 | 第34页 |
| ·病情评价 | 第34页 |
| ·抗性评价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5页 |
| ·苜蓿品种抗性评价结果 | 第35-36页 |
| ·生物学性状与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抗、感材料3 种酶活性与抗性的关系研究 | 第38-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 ·供试苜蓿材料 | 第38页 |
| ·供试苜蓿假盘菌 | 第38-39页 |
| ·方法 | 第39-42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39-40页 |
| ·几丁质酶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40-41页 |
| ·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苜蓿品种 | 第42-44页 |
| ·苜蓿抗、感组的F_1 代间PAL 活性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 ·PAL 活性与苜蓿品种抗、感组F_1 代间抗性的关系 | 第43-44页 |
| ·苜蓿品种抗、感组F_1 代间几丁质酶活性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44-46页 |
| ·苜蓿品种抗、感组F_1 代间几丁质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 ·几丁质酶活性与苜蓿品种抗、感组F1 代间抗性的关系 | 第45-46页 |
| ·苜蓿品种 | 第46-48页 |
| ·苜蓿品种抗、感组F_1 代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 ·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苜蓿品种抗、感组F_1 代抗性的关系 | 第47-4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 ·PAL 活性与苜蓿抗褐斑病的关系 | 第48-49页 |
|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苜蓿抗褐斑病的关系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 导师简介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