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息来源的演进和使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研究消息来源演进和使用的必要性 | 第8-10页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0-12页 |
| 1 消息来源概念综述 | 第12-19页 |
| ·消息来源的定义 | 第12-15页 |
| ·消息来源的分类 | 第15-17页 |
| ·有关消息来源的不同分类 | 第15-16页 |
| ·本文的分类视角 | 第16-17页 |
| ·与消息来源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17-19页 |
| ·消息来源和新闻本源 | 第17页 |
| ·消息来源与新闻线索的区别和联系 | 第17-18页 |
| ·消息来源和采访对象 | 第18-19页 |
| 2 我国消息来源的演进以及现状 | 第19-31页 |
| ·固定消息来源的演进和现状 | 第19-25页 |
| ·我国政府信息逐步公开化 | 第20-22页 |
| ·通讯员的产生和现状 | 第22-24页 |
| ·信息时代的固定消息来源—官方网站 | 第24-25页 |
| ·临时消息来源的演进和现状 | 第25-31页 |
| ·读者报料的“最初形式”—读者来信 | 第26-28页 |
| ·媒介竞争的产物—新闻热线 | 第28-31页 |
| 3 消息来源的使用所存在的问题 | 第31-48页 |
| ·“漏稿”和“买断”—消息来源使用的两种极端 | 第31-35页 |
| ·漏稿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 ·“买断”消息来源的动机和影响 | 第34-35页 |
| ·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不规范不道德 | 第35-39页 |
| ·匿名消息来源“生存”的探讨 | 第35-36页 |
| ·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所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 ·消息来源的使用与假新闻 | 第39-44页 |
| ·造假“实名化” | 第39-41页 |
| ·“全盘照录”固定消息来源提供的“权威信息” | 第41-42页 |
| ·掉进读者报料的“陷阱” | 第42-43页 |
| ·造假“社会化” | 第43-44页 |
| ·消息来源使用不当惹上新闻官司 | 第44-48页 |
| ·无明确交代消息来源 | 第44-45页 |
| ·消息来源选择失误 | 第45-46页 |
| ·读者报料使用不当的另一个“恶果” | 第46-48页 |
| 4 规范消息来源使用的有效途径 | 第48-55页 |
| ·西方传媒机构对消息来源使用规范的启示 | 第48-50页 |
| ·西方新闻媒体对消息来源的规范 | 第48-49页 |
| ·通讯社有关消息来源的使用规范 | 第49-50页 |
| ·对我国新闻媒体的启示 | 第50页 |
| ·提高记者的素质 | 第50-53页 |
|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素养 | 第50-51页 |
| ·提高记者正确使用消息来源的业务素质 | 第51-53页 |
| ·寻找行业外的“合作” | 第53-55页 |
| ·建立舆论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 ·整合多种力量集中“打假” | 第54-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注释 | 第56-59页 |
| 参考书目 | 第59-60页 |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