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中的建筑与环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导言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10-14页 |
一、宋画中的建筑与环境 | 第10-12页 |
二、宋代绘画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意义及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宋画中的建筑与基址环境 | 第18-37页 |
第一节 宋画中建筑基址环境的选择 | 第18-25页 |
一、中国古代对基址环境的选择 | 第18-20页 |
二、宋画中建筑基址环境的山水意象 | 第20-22页 |
三、宋画与宋代择居理想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建筑组群布局与基址环境的关系 | 第25-28页 |
一、顺应地形 | 第25-26页 |
二、人工调适 | 第26页 |
三、值景而造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单体建筑立基与基址环境的关系 | 第28-33页 |
一、立基与基址环境中山地的关系 | 第28-30页 |
二、立基与基址环境中水体的关系 | 第30-31页 |
三、立基与基址环境中植物的关系 | 第31-33页 |
第四节 处理建筑与基址环境的意匠 | 第33-35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宋画中的建筑形态分析 | 第37-74页 |
第一节 各类型建筑的形态特征 | 第37-48页 |
一、宫殿(殿堂) | 第37-39页 |
二、厅堂 | 第39-40页 |
三、台 | 第40-41页 |
四、榭 | 第41-42页 |
五、楼阁 | 第42-43页 |
六、廊 | 第43-44页 |
七、轩、卷 | 第44-45页 |
八、亭 | 第45-46页 |
九、桥 | 第46-47页 |
十、门 | 第47-48页 |
十一、塔 | 第48页 |
第二节 建筑细部形态特征 | 第48-65页 |
一、梁、柱、枋 | 第48-50页 |
二、斗栱 | 第50-51页 |
三、门、窗 | 第51-53页 |
四、钩阑 | 第53-56页 |
五、引檐、引棚 | 第56-57页 |
六、瓦作、屋脊、脊饰 | 第57-59页 |
七、博风版、垂鱼、惹草 | 第59-60页 |
八、散水 | 第60页 |
九、阶基、踏道 | 第60-63页 |
十、堤岸 | 第63页 |
十一、墙、台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建筑形态与《营造法式》、实物之比较 | 第65-69页 |
一、宋画中与《营造法式》吻合的建筑形态 | 第65-67页 |
二、宋画中与《营造法式》不吻合的建筑形态 | 第67-68页 |
三、宋画中的建筑形态与实物之比较 | 第68-69页 |
第四节 建筑形态特征的环境成因 | 第69-7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71-74页 |
第四章 宋画中建筑的庭园环境与室内环境分析 | 第74-91页 |
第一节 庭园环境的景观要素分析 | 第74-79页 |
一、山石 | 第74-76页 |
二、水体 | 第76-77页 |
三、植物 | 第77-78页 |
四、小品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室内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79-89页 |
一、屏风 | 第80-82页 |
二、其它家具 | 第82-88页 |
三、铺地 | 第88-8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宋画中建筑环境的意境与意匠 | 第91-98页 |
第一节 宋画中建筑及其环境的意境 | 第91-94页 |
一、物我一体 | 第91-93页 |
二、壶中天地 | 第93-94页 |
第二节 宋画中建筑及其环境的营造意匠 | 第94-96页 |
一、善于借纳 | 第94-95页 |
二、以大观小 | 第95-9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8-105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98-99页 |
第二节 对当代的启示 | 第99-103页 |
一、关于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环境问题 | 第99-100页 |
二、关于宋代建筑的修缮、复原、重建设计的问题 | 第100-102页 |
三、关于新建筑创作中的环境意识问题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关于后续的研究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全文图版 | 第108-159页 |
第二章图版 | 第108-115页 |
第三章图版 | 第115-139页 |
第四章图版 | 第139-158页 |
第五章图版 | 第158-159页 |
附表 | 第159-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