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肾、膀胱系病证论文

少、壮、老不同年龄段肾阳虚体质基因表达谱的异同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词表第7-11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章 体质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现状第12-24页
 1 古代文献中的体质研究概述第12-20页
   ·《黄帝内经》的体质学思想第12-16页
     ·体质的形成第12-13页
     ·体质的分类第13-14页
     ·体质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第14-15页
     ·体质学说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第15-16页
   ·唐、宋时期体质学说进一步完善第16-17页
   ·金元四大家对体质学说的应用与发展第17-19页
     ·李东垣——社会环境对体质的影响第17页
     ·刘完素——基于阴虚阳实体质的六气化火论第17-18页
     ·张从正——攻邪祛病,因体施治第18页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体质立足于滋阴补水第18-19页
   ·清时期体质学说在临床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第19-20页
     ·张景岳体质形成与调治观第19页
     ·温病学大家对体质的辨识与应用第19-20页
     ·清代其他医家的体质学思想第20页
 2. 当代体质研究现状第20-24页
   ·匡调元开现代体质研究之先河第20-21页
   ·体质研究形成热潮第21-22页
   ·其它学者专家进一步推动了体质学说的发展第22-24页
第二章 肾阳虚体质研究第24-30页
 1. 肾阳虚体质研究的意义第24-25页
   ·肾中精气(肾阳)主导人体少、长、壮、老,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第24页
   ·肾阳虚生物学基础与年龄相关",可望揭示肾阳虚本质的时空规律第24-25页
   ·基于肾阳虚体质研究肾阳盛衰,巧妙地切入了医疗和保健两大体系第25页
 2. 肾阳虚体质量表的制定第25-27页
 3. 肾阳虚病例纳入情况第27-30页
   ·肾阳虚体质的诊断第27-28页
     ·纳入标准第27页
     ·排除标准第27-28页
   ·阴阳平和质的诊断第28页
   ·肾阳虚体质与对照组纳入情况第28-30页
第三章 肾阳虚差异基因表达谱第30-6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0-40页
   ·标本的采集和分离白细胞第30-31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0页
     ·实验步骤第30-31页
   ·RNA的提取第31-35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1页
     ·实验步骤第31-35页
       ·物品器械严格的去RNA酶处理第31-32页
       ·总RNA的提取第32页
       ·总RNA的纯化第32-35页
   ·基因芯片的检测第35-40页
     ·单标基因芯片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5页
       ·主要仪器第35页
       ·主要试剂第35页
     ·单标基因芯片制作步骤第35-40页
       ·cDNA一步法合成第35-36页
       ·aaUTP标记cRNA合成第36-37页
       ·cRNA纯化(QIAGEN RNeasy(?) Mini Kit)第37页
       ·cRNA浓度测定第37-38页
       ·cRNA样品荧光标记第38页
       ·荧光标记后的cRNA样品纯化第38-39页
       ·荧光分子浓度及掺入率计算第39页
       ·cRNA样品片段化和芯片杂交(4x44K microarrays)第39页
       ·芯片洗涤第39页
       ·芯片扫描第39-40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40页
     ·各年龄组肾阳虚体质与阴阳平和质组间比较分析第40页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第40页
 2 结果第40-55页
   ·基因芯片杂交结果第40-41页
   ·三个年龄组肾阳虚体质与平和质组间比较结果第41页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第41-45页
     ·儿童组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第41-42页
     ·壮年组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第42-43页
     ·老年组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第43-44页
     ·9例肾阳虚体质与9例阴阳平和质组间比较结果第44-45页
   ·GO分析结果第45-48页
     ·壮年组肾阳虚体质GO分析结果第46页
     ·老年组肾阳虚体质GO分析结果第46-47页
     ·9例肾阳虚体质GO分析结果第47-48页
   ·信号通路分析结果第48-55页
     ·儿童组肾阳虚体质信号通路分析结果第48-50页
     ·壮年组肾阳虚体质信号通路分析结果第50-52页
     ·老年组肾阳虚体质信号通路分析结果第52-54页
     ·9例肾阳虚体质信号通路分析结果第54-55页
 3 讨论第55-61页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第55-58页
     ·儿童组肾阳虚证体质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第55-56页
     ·壮年组肾阳虚体质差异基因功能分析第56-57页
     ·老年组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第57页
     ·9例肾阳虚体质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第57-58页
   ·各年龄组肾阳虚体质GO分析第58-59页
   ·各年龄组肾阳虚体质的信号通路分析第59-61页
结语第61-62页
 1. 梳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源与发展第61页
 2. 制定22条肾阳虚体质评判问卷表第61页
 3. 论证少、壮、老肾阳虚体质生物学基础的差异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体质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综述第67-74页
 1. 体质研究的现状第67-69页
   ·匡调元开现代体质研究之先河第67-68页
   ·体质研究形成热潮第68-69页
   ·其它学者专家进一步推动了体质学说的发展第69页
 2. 体质的转录组研究第69-71页
   ·体质单基因研究第69-70页
   ·基因芯片研究第70-71页
 3. 蛋白组研究第71页
 4. 代谢组研究第71页
 5.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附件1: 王琦阳虚体质量表第74-75页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燥症的分型及用药规律研究
下一篇:从《伤寒论》急下证探讨阳明病与少阴病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