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背景 | 第10-23页 |
·除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 第10-12页 |
·物理法 | 第10-11页 |
·化学法 | 第11页 |
·生物法 | 第11-12页 |
·目前潜在的藻类生物控制试剂 | 第12-21页 |
·病毒 | 第12-13页 |
·细菌 | 第13-15页 |
·蛭弧菌 | 第15-19页 |
·放线菌 | 第19页 |
·真菌溶藻的研究 | 第19-20页 |
·原生动物溶藻的研究 | 第20-21页 |
·溶藻微生物的筛选方法 | 第21-23页 |
·利用液体感染筛选方法 | 第21页 |
·固体感染筛选方法 | 第21-22页 |
·溶藻微生物的生物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 材料 | 第23-26页 |
·供试藻种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25页 |
·藻类培养基 | 第23-24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24-25页 |
·放线菌培养基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3 方法 | 第26-36页 |
·从水体中分离溶藻微生物的程序 | 第26-29页 |
·水样采集及预处理 | 第26-27页 |
·利用液体感染分离溶藻微生物 | 第27-28页 |
·溶藻微生物大类分析 | 第28-29页 |
·类蛭弧菌Y溶藻效果的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感染过程中藻类、类蛭弧菌Y及细菌的生物量 | 第29页 |
·不同剂量类蛭弧菌Y的溶藻效果 | 第29页 |
·Y的溶藻范围 | 第29页 |
·光照对Y的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29页 |
·乙醇对Y的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29页 |
·温度对Y的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O_2的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不同生长时期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保藏方法研究 | 第30页 |
·类蛭弧菌Y的溶藻机理的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利用连通器的装置测试其大小及溶藻方式 | 第30-32页 |
·在固体平板上测试类蛭弧菌Y的溶藻方式 | 第32页 |
·筛选蛭弧菌Y的宿主 | 第32页 |
·类蛭弧菌Y的纯化 | 第32-33页 |
·溶藻放线菌的分离 | 第33-36页 |
·放线菌的分离 | 第33页 |
·溶藻放线菌菌株筛选 | 第33-34页 |
·平板纯化、保种 | 第34页 |
·抗污染能力测试 | 第34-35页 |
·溶藻放线菌的纯化(菌藻双层平板法) | 第35页 |
·溶藻放线菌在固体平板上溶藻测试 | 第35页 |
·溶藻放线菌的在液体中溶藻测试 | 第35-3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6-55页 |
·从水体中分离溶藻微生物的结果 | 第36页 |
·类蛭弧菌Y的溶藻测试及分离与纯化的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溶藻过程中铜绿微囊藻DS、类蛭弧菌和细菌的生物量的变化 | 第36-40页 |
·不同剂量蛭弧菌的溶藻测试结果 | 第40页 |
·类蛭弧菌Y的溶藻范围测试结果 | 第40-41页 |
·光照对类蛭弧菌Y的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41页 |
·乙醇对类蛭弧菌Y的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温度对类蛭弧菌Y的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O_2对类蛭弧菌Y的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类蛭弧菌Y对不同生长时期的宿主藻的溶藻测试结果 | 第42页 |
·类蛭弧菌Y保藏方法研究 | 第42-43页 |
·利用连通器的装置测试其大小及溶藻方式的结果; | 第43-44页 |
·分析在固体平板上类蛭弧菌Y的溶藻方式的结果 | 第44-45页 |
·筛选蛭弧菌的宿主的结果 | 第45-47页 |
·类蛭弧菌Y的纯化与验证的结果 | 第47-48页 |
·溶藻放线菌的筛选及溶藻测试结果 | 第48-55页 |
·供试放线菌的分离 | 第48-49页 |
·高效溶藻放线菌的筛选 | 第49-53页 |
·30株放线菌抗污染测试结果 | 第53页 |
·溶藻放线菌在固体平板上溶藻测试结果 | 第53-54页 |
·溶藻放线菌在液体中的溶藻测试结果 | 第54-55页 |
5 讨论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