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9页 |
·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4-22页 |
·油菜核不育材料的来源及分类 | 第15-16页 |
·油菜显性核不育的分类、遗传特点及其应用 | 第16-18页 |
·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形态特征 | 第18-19页 |
·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9-20页 |
·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0-22页 |
·不育基因的定位研究 | 第20-21页 |
·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 | 第21-22页 |
·植物雄配子发育研究 | 第22-29页 |
·雄配子发育过程 | 第23页 |
·雄配子发育过程中的相关基因 | 第23-28页 |
·与雄配子发育起始相关的基因 | 第23-24页 |
·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基因 | 第24-26页 |
·姐妹染色体粘合相关基因 | 第24页 |
·染色体配对、联会及重组相关基因 | 第24-25页 |
·同源染色体分离 | 第25-26页 |
·胞质分裂过程 | 第26页 |
·减数分裂后花粉发育相关基因 | 第26-27页 |
·与花粉有丝分裂I相关的基因 | 第27页 |
·生殖细胞有丝分裂中的相关基因 | 第27页 |
·与绒毡层发育相关的基因 | 第27-28页 |
·DNA修复与细胞周期检测点(cell cycle checkpoint)的相关性 | 第28-29页 |
·差异表达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 | 第29-38页 |
·基于PCR技术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技术 | 第30-31页 |
·基于消减杂交和PCR技术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技术 | 第31-33页 |
·基于测序技术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技术 | 第33-35页 |
·基于大规模杂交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技术 | 第35-36页 |
·生物信息学 | 第36-3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8-39页 |
2 差异表达分析 | 第39-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55页 |
·材料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55页 |
·总RNA抽提 | 第39-40页 |
·DDRT-PCR | 第40-41页 |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40页 |
·PCR扩增 | 第40-41页 |
·差异片段的回收 | 第41页 |
·cDNA-AFLP | 第41-43页 |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41页 |
·第二链cDNA的合成(LD-PCR) | 第41-42页 |
·AFLP | 第42-43页 |
·SSH | 第43-47页 |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43页 |
·第二链cDNA的合成 | 第43-44页 |
·Rsa I酶切 | 第44页 |
·接头连接 | 第44-45页 |
·第一轮杂交 | 第45页 |
·第二轮杂交 | 第45页 |
·两轮PCR扩增 | 第45-46页 |
·差减效率检测 | 第46-47页 |
·连接与转化 | 第47页 |
·cDNA microarray筛选 | 第47-51页 |
·文库的扩增与精制 | 第47-48页 |
·点样及后处理 | 第48-49页 |
·RNA抽提 | 第49页 |
·荧光探针标记 | 第49-50页 |
·芯片杂交、洗涤和扫描 | 第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数据验证 | 第51-53页 |
·RT-PCR | 第51页 |
·反向Northern杂交 | 第51-52页 |
·点膜及后处理 | 第51-52页 |
·预杂交 | 第52页 |
·探针标记 | 第52页 |
·杂交 | 第52页 |
·洗膜 | 第52页 |
·Northern杂交 | 第52-53页 |
·转膜及其后处理 | 第52-53页 |
·探针标记 | 第53页 |
·EST测序、检索及功能分类 | 第53-54页 |
·细胞学观察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82页 |
·DDRT-PCR | 第55-56页 |
·cDNA-AFLP | 第56-60页 |
·双链cDNA的合成 | 第56页 |
·cDNA-AFLP | 第56-57页 |
·序列分析 | 第57-59页 |
·Northern杂交 | 第59-60页 |
·SSH | 第60-63页 |
·双链cDNA的合成及酶切 | 第60-61页 |
·差减效率检测 | 第61-62页 |
·差减文库的构建 | 第62-63页 |
·cDNA microarray | 第63-68页 |
·cDNA microarray的构建 | 第63页 |
·差异片段的筛选 | 第63-65页 |
·序列分析 | 第65-67页 |
·正向文库上调表达EST的功能归类 | 第67-68页 |
·芯片数据验证 | 第68页 |
·细胞学观察 | 第68-70页 |
·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RT-PCR研究 | 第70-72页 |
·利用KOBAS鉴定与雄配子发育相关的途径 | 第72-75页 |
·与雄配子发育相关EST的表达模式研究 | 第75-82页 |
·时间表达模式研究 | 第75-79页 |
·空间表达模式研究 | 第79-82页 |
4 讨论 | 第82-92页 |
·实验方法的比较 | 第82-84页 |
·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机制探讨 | 第84-89页 |
·纺锤体形成异常 | 第84-85页 |
·细胞周期检测点(cell cycle checkpoints) | 第85-86页 |
·DNA修复功能缺陷 | 第86-87页 |
·雄性不育的可能机制 | 第87-89页 |
·雄配子发育研究 | 第89-92页 |
·筛选到与雄配子发育相关的基因 | 第89-90页 |
·正向文库中上调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 第90-91页 |
·参与雄配子发育的重要途径 | 第91-9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附录 | 第108-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