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深磨振动特性及对工程陶瓷加工表面质量影响的研究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工程陶瓷的技术特点 | 第11页 |
| ·工程陶瓷传统加工方法 | 第11-12页 |
| ·工程陶瓷超高速、高效深磨技术加工方法 | 第12页 |
| ·磨削中的振动问题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 ·磨削振动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相关研究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2章 磨削过程振动机理与动态模型 | 第18-36页 |
| ·磨削过程振动的产生原因以及分类 | 第18-20页 |
| ·强迫振动 | 第19页 |
| ·自激振动 | 第19-20页 |
| ·混合振动 | 第20页 |
| ·磨削过程中影响振动的特殊问题 | 第20-23页 |
| ·接触刚度 | 第20-21页 |
| ·砂轮磨损 | 第21-22页 |
| ·几何干涉 | 第22-23页 |
| ·磨削过程动态模型 | 第23-31页 |
| ·工件再生效应模型 | 第23-25页 |
| ·砂轮再生效应模型 | 第25-27页 |
| ·考虑双反馈平面磨削的数学模型 | 第27-31页 |
| ·磨削过程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31-34页 |
| ·磨削过程系统频域稳定性分析 | 第31-32页 |
| ·磨削过程系统时域稳定性分析 | 第32-34页 |
| ·时域、频域稳定一致性 | 第34页 |
| ·高效深磨振动机理初探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3章 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案 | 第36-45页 |
| ·试验样品 | 第36-37页 |
| ·超高速磨削试验台 | 第37-39页 |
| ·磨削振动和表面形貌数据采集系统 | 第39-41页 |
| ·磨削过程信号采集 | 第39-40页 |
| ·工件表面波纹度和粗糙度测量 | 第40页 |
| ·表面SEM观察 | 第40-41页 |
| ·磨床结构动态特性测试 | 第41-43页 |
| ·机床动态性能测试方法 | 第41-42页 |
| ·机床结构动态试验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42页 |
| ·机床关键部件模态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 ·磨削工艺试验参数方案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4章 磨削试验振动特性分析 | 第45-63页 |
| ·磨床空转试验 | 第45-47页 |
| ·磨削工艺试验加速度振动信号特征分析 | 第47-56页 |
| ·不同材料振动信号对比 | 第47-50页 |
| ·振动信号频域分析 | 第50-54页 |
| ·振动信号时域分析 | 第54-56页 |
| ·磨削力信号特征分析 | 第56-59页 |
| ·磨削力信号时域分析 | 第56-58页 |
| ·磨削力信号频域分析 | 第58-59页 |
| ·加速度振动信号与磨削力信号的相关分析 | 第59页 |
| ·磨削颤振特征量和识别方法 | 第59-62页 |
| ·平面磨削颤振的特征值选取 | 第59-61页 |
| ·颤振状态的判断过程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5章 磨削振动对工件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 | 第63-74页 |
| ·工程陶瓷磨削表面质量 | 第63-64页 |
| ·宏观表面瑕疵和微裂纹 | 第64-67页 |
| ·不同砂轮线速度下的磨削表面形貌 | 第64-65页 |
| ·同一磨除率条件下的磨削表面形貌 | 第65-67页 |
| ·表面粗糙度 | 第67-68页 |
| ·表面波纹度 | 第68-73页 |
| ·表面波纹度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 第69-70页 |
| ·评价参数 | 第70页 |
| ·理论分析 | 第70-7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