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培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其成因 | 第9-20页 |
第一节 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 | 第9-11页 |
一、人格与道德人格 | 第10页 |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总体估价 | 第11-14页 |
一、爱党爱国爱生活,政治素质普遍较强 | 第11-12页 |
二、关注社会发展,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 | 第12页 |
三、求善爱美,社会公德普遍认同 | 第12-13页 |
四、关心自身成长与发展,人生理想普遍较高 | 第13页 |
五、求知求是,学习兴趣普遍较浓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中的存在问题 | 第14-17页 |
一、少数人政治观念模糊,甚至错误,政治信仰不坚定 | 第14页 |
二、一些人自我本位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 | 第14-15页 |
三、少数人重个人物质利益,轻社会传统道德 | 第15页 |
四、在学习方面呈两极分化 | 第15-16页 |
五、普遍存在着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 | 第16页 |
六、为数较多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 第16-17页 |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问题的社会成因分析 | 第17-20页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18页 |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三、互联网的负面效应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共性 | 第21-25页 |
一、成长过程中面对的主要矛盾 | 第21-23页 |
二、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阶段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因素 | 第25-28页 |
一、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受教育背景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27页 |
四、主体的个性差异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规律 | 第28-30页 |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两个层次" | 第28页 |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三个过程" | 第28-29页 |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四个环节" | 第29页 |
四、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五个阶段"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与全面发展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基本内容 | 第30-35页 |
一、爱党爱国,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 第31-32页 |
二、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第32-33页 |
三、诚信友善,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 第33-34页 |
四、志高行实,具有人生之路的规划能力 | 第34-35页 |
五、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 第35页 |
六、豁达乐观,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 第35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在特征 | 第35-36页 |
一、主体能动性 | 第35-36页 |
二、内容针对性 | 第36页 |
三、鲜明的时代性 | 第36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与全面发展 | 第36-39页 |
一、道德人格塑造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37页 |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道德人格培育的理想目标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 | 第39-49页 |
第一节 社会道德环境催生道德人格 | 第39-42页 |
一、社会道德环境的作用 | 第39-40页 |
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高校道德教育塑造道德人格 | 第42-45页 |
一、贯彻"06方案",改革思政课教学 | 第42-43页 |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 第43-44页 |
三、全员育人,形成全方位育人氛围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主体自觉实践完善道德人格 | 第45-49页 |
一、道德人格完善,贵在主体自觉 | 第45-46页 |
二、内化道德规范为主体道德需要 | 第46-47页 |
三、勇于实践,完善道德人格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注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