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理论的行波故障测距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行波故障测距的研究概况 | 第9-18页 |
·阻抗法 | 第10-14页 |
·故障分析法 | 第14页 |
·行波法 | 第14-18页 |
·小波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18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 第20-47页 |
·行波的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无损耗单相线路的波过程 | 第22-25页 |
·行波的反射与透射 | 第25-26页 |
·行波分析的网格法 | 第26-28页 |
·三相线路的行波 | 第28-34页 |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 第34-46页 |
·D型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 第34-35页 |
·A型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 第35-39页 |
·F型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 第39-43页 |
·E型现代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小波理论 | 第47-77页 |
·基本概念 | 第47-51页 |
·赋范线性空间 | 第47页 |
·内积空间 | 第47页 |
·Hilbert空间(特殊的Banach空间) | 第47页 |
·Banach空间 | 第47-48页 |
·L~2空间 | 第48页 |
·无条件基 | 第48页 |
·Riesz基 | 第48页 |
·框架 | 第48-49页 |
·小波框架 | 第49页 |
·正交性 | 第49页 |
·Lipschitz正则性(局部正则性) | 第49-50页 |
·一致正则性 | 第50页 |
·消失矩 | 第50页 |
·紧支性 | 第50-51页 |
·对称性 | 第51页 |
·Reiman-Lebesgue引理 | 第51页 |
·一致收敛 | 第51页 |
·富立叶级数 | 第51-53页 |
·富立叶变换 | 第53-54页 |
·窗口富立叶变换 | 第54-56页 |
·连续的小波变换(CWT) | 第56-59页 |
·离散的小波变换(DWT) | 第59-61页 |
·离散小波变换 | 第59-60页 |
·卷积小波变换 | 第60页 |
·二进小波变换 | 第60-61页 |
·正交小波变换 | 第61-68页 |
·多尺度分析 | 第61-66页 |
·Mallat算法 | 第66-68页 |
·双正交小波变换 | 第68-69页 |
·小波包 | 第69-73页 |
·小波变换与富立叶变换的比较 | 第73-75页 |
·基的概念 | 第73页 |
·离散化的处理 | 第73-75页 |
·时频分析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小波理论在暂态行波故障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77-92页 |
·小波进行信号处理的一般过程 | 第77页 |
·取样 | 第77页 |
·分解 | 第77页 |
·信号处理 | 第77页 |
·重构使用 | 第77页 |
·小波变换应用于暂态行波故障特性分析 | 第77-91页 |
·降噪 | 第77-79页 |
·压缩 | 第79-82页 |
·信号奇异性检测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 | 第82-86页 |
·基于B样条的信号奇异性检测 | 第86-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行波故障定位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92-100页 |
·测距方法的配合使用 | 第92页 |
·硬件框图及其实现 | 第92-100页 |
·系统构成 | 第92-94页 |
·关键技术的解决 | 第94-100页 |
第六章 行波故障定位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100-109页 |
·软件框图总体设计 | 第100-101页 |
·中央处理单元主程序框图 | 第101-102页 |
·高速数据采集电路软件框图 | 第102页 |
·采样数据处理程序 | 第102-103页 |
·故障启动、选线及选相 | 第103-108页 |
·行波故障启动元件 | 第103-104页 |
·故障选线 | 第104-105页 |
·故障选相 | 第105-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9-111页 |
·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工作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