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和热化学性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3页
   ·稀土元素概述第13-19页
     ·稀土元素和稀土资源第13-14页
     ·稀土元素的主要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第14-15页
     ·稀土元素的应用第15-17页
     ·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及其结构第17-19页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第19-28页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及其的结构特征第19-22页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研究手段第22页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应用第22-28页
       ·医学领域第23页
       ·农业和畜牧业领域第23-27页
       ·工业和高科技领域第27-28页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8-31页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43页
第二章 实验量热及热分析方法第43-65页
   ·差示扫描量热第43-44页
     ·差示扫描量热简介第43页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第43-44页
   ·热重法第44页
     ·热重法简介第44页
     ·热重分析仪(TG)第44页
   ·高精度绝热量热法第44-59页
     ·热容及绝热法测量热容的原理第44-48页
     ·热容数据的应用第48-52页
     ·高精度自动绝热量热仪及其改进第52-57页
       ·绝热量热装置第53页
       ·温度和电能测试系统第53-54页
       ·绝热屏温度控制系统第54-55页
       ·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和系统软件第55-57页
     ·高精度自动绝热量热仪的标定第57-59页
   ·微量热法第59-61页
     ·微量热法第59页
     ·TAM Air 八通道微量热仪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第三章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第65-93页
   ·稀土氨基酸咪唑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第65-77页
     ·稀土谷氨酸咪唑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65-72页
       ·试剂和仪器第65-66页
       ·样品的合成第66页
       ·结果和讨论第66-72页
         ·元素分析第66-67页
         ·红外光谱第67-72页
     ·稀土天冬氨酸咪唑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72-77页
       ·试剂和仪器第72页
       ·样品的合成第72页
       ·结果和讨论第72-77页
         ·元素分析第72-73页
         ·红外光谱第73-77页
   ·稀土氨基酸二元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第77-83页
     ·实验部分第77-78页
       ·试剂和仪器第78页
       ·样品的合成第78页
     ·结果和讨论第78-83页
       ·元素分析第78-79页
       ·红外光谱第79-83页
   ·稀土氨基酸异核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第83-89页
     ·实验部分第83-84页
       ·试剂和仪器第83页
       ·样品的合成第83-84页
     ·结果和讨论第84-89页
       ·元素分析第84-85页
       ·红外光谱第85-88页
       ·粉末X 射线衍射第88-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第四章 稀土氨基酸咪唑三元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第93-177页
   ·高精度全自动低温绝热量热法第93-95页
     ·实验程序第93页
     ·数据处理第93-95页
       ·热容数据拟合第93-94页
       ·相变过程能量的计算第94页
       ·热力学函数的计算第94-95页
   ·稀土双羧基氨基酸咪唑三元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第95-167页
     ·稀土谷氨酸咪唑三元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第95-131页
       ·La(Glu)(Im)_6 (ClO_4)_6·4H_2O 的热化学性质第95-105页
         ·配合物的低温相转变第95-97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97-103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03-105页
       ·[Nd(Glu)(H_2O)_5(Im)_3](ClO_4)6·2H_2O 的热化学性质第105-115页
         ·配合物的低温相转变第105-107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07-113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13-115页
       ·Eu(Glu)(Im)_5(ClO_4)_6·6H_2O 的热化学性质第115-123页
         ·配合物的低温相转变第115-117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17-121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21-123页
       ·Nd(Glu)(Im)_5(ClO_4)_6·6H_2O(1:2:1)的热化学性质第123-131页
         ·配合物的低温相转变第123-125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25-130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30-131页
     ·稀土天冬氨酸咪唑三元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第131-167页
       ·La_2(Asp)_2(Im)_8(ClO_4)_6·10H_2O 的热化学性质第131-140页
         ·配合物的低温相转变第132-133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33-139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39-140页
       ·Er_2(Asp)_2(Im)_8(ClO_4)_6·10H_2O 的热化学性质第140-149页
         ·配合物的低温相转变第141-142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42-148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48-149页
       ·Nd_2(Asp)_2(Im)_6(ClO_4)_6·6H_20 的热化学性质第149-158页
         ·配合物的低温相转变第149-151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51-156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56-158页
       ·Eu_2(Asp)_2(Im)_8(ClO_4)_6·10H_20 的热化学性质第158-167页
         ·配合物的低温相转变第158-160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60-166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66-167页
   ·稀土双羧基氨基酸咪唑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研究第167-174页
     ·配合物低温相变的机理研究第167-172页
       ·类似化合物低温相变机理研究的文献报道第167-169页
       ·本章研究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第169页
       ·低温相变机理研究结论第169-172页
     ·同类配合物热化学性质的比较分析第172-174页
 本章小结第174-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77页
第五章 稀土氨基酸二元配合物和异核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第177-229页
   ·稀土单羧基氨基酸二元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第177-194页
     ·[Dy_2(Gly)_6(H_2O)_4](ClO_4)_4·2H_2O 的热化学性质第177-185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77-183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83-185页
     ·[Er(Pro)_2(H_2O)_5]Cl_3 的热化学性质第185-194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85-192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192-194页
   ·稀土双羧基氨基酸二元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第194-210页
     ·Ho(Asp)Cl_2·6H_2O 的热化学性质第194-202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194-201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201-202页
     ·Nd_2(Asp)_2(ClO_4)_4·8H_2O 的热化学性质第202-210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203-208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208-210页
   ·稀土氨基酸异核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质第210-228页
     ·ErY(Pro)_6(H_2O)_6(ClO_4)_6 的热化学性质第210-219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210-217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217-219页
     ·[LaCu_6(μ-OH)_3(Gly)_6im6](ClO_4)_6 的热化学性质第219-228页
       ·配合物的热容和热力学函数第219-226页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第226-228页
 本章小结第228页
 参考文献第228-229页
第六章 稀土氨基酸配合物的生物量热研究第229-241页
   ·实验部分第229-231页
     ·仪器第229页
     ·材料第229-230页
     ·实验方法第230页
     ·实验原理第230-231页
   ·实验结果第231-239页
     ·大肠杆菌的生长产热曲线第231-234页
     ·大肠杆菌的生长产热曲线的动力学信息第234-239页
       ·大肠杆菌的生长速率常数和生长速率方程第234-236页
       ·大肠杆菌的半抑制浓度和临界生长浓度第236-239页
   ·稀土氨基酸抗菌机理以及小结第239-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41页
第七章 论文总结和前景展望第241-244页
作者简介第2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第244-248页
致谢第248页

论文共2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北洋政府的前期外交--关于外蒙独立与中俄交涉
下一篇:大鼠C6胶质瘤细胞进行阿霉素化疗后热休克因子1和P-糖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