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62页 |
| ·污染生态毒理效应 | 第10-16页 |
| ·污染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污染生态毒理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 ·污染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污染的分子生态毒理与分子诊断 | 第16-40页 |
| ·污染的分子生态毒理效应 | 第16-23页 |
| ·污染的分子生物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23-33页 |
| ·生物标记物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 ·污染生态分子毒理诊断的意义 | 第34-37页 |
| ·分子毒理诊断法的发展现状 | 第37-40页 |
|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 第40-55页 |
|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 | 第40-43页 |
|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效应 | 第43-46页 |
| ·重金属对植物的遗传毒性效应 | 第46-47页 |
|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 第47-52页 |
| ·植物对重金属的遗传耐性 | 第52-55页 |
| ·除草剂污染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 第55-58页 |
| ·除草剂的环境行为 | 第55-56页 |
| ·除草剂对蚯蚓的毒理效应 | 第56-57页 |
| ·除草剂的植物毒理效应 | 第57页 |
| ·除草剂对微生物的毒理效应 | 第57-58页 |
| ·除草剂的氧化毒性 | 第58页 |
|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联合毒性效应 | 第58-60页 |
| ·复合污染联合效应理论 | 第58-59页 |
| ·重金属-除草剂的联合毒理效应 | 第59-60页 |
| ·今后展望 | 第60-62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内容 | 第62-65页 |
| ·课题来源 | 第6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62-63页 |
| ·研究内容 | 第63-64页 |
| ·豆磺隆、镉、铜单一、复合污染的急性毒性实验 | 第63页 |
| ·豆磺隆、镉、铜单一、复合污染的分子生态毒性实验 | 第63-64页 |
| ·豆磺隆、镉复合污染的DNA 分子诊断实验 | 第64页 |
| ·技术路线 | 第64-65页 |
| ·论文总路线 | 第64页 |
| ·豆磺隆、镉、铜单一复合污染的植物急性毒性实验技术路线 | 第64页 |
| ·豆磺隆、镉、铜单一、复合污染的分子生态毒性实验技术路线 | 第64页 |
| ·豆磺隆、镉复合污染的DNA 分子诊断实验技术路线 | 第64-65页 |
| 第三章 豆磺隆、镉、铜单一复合污染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发芽的急性毒性 | 第65-73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 ·材料 | 第65-66页 |
| ·豆磺隆单因效应实验 | 第66页 |
| ·复合污染联合效应实验 | 第66页 |
| ·毒理实验 | 第66页 |
|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 ·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 ·豆磺隆单效应 | 第66-67页 |
| ·Cu~(2+)单效应 | 第67-68页 |
| ·Cd~(2+)单效应 | 第68页 |
| ·豆磺隆-Cu 复合效应 | 第68-70页 |
| ·豆磺隆-Cd 联合效应 | 第70-71页 |
| ·豆磺隆-Cd-Cu 联合效应的方差分析 | 第71-72页 |
| ·讨论 | 第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四章 除草剂豆磺隆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理水平上的毒理效应 | 第73-82页 |
| ·引言 | 第73-7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 ·材料 | 第74页 |
| ·植物培养 | 第74页 |
| ·叶绿素(CHL)和丙二醛(MDA)的测定 | 第74-75页 |
| ·酶液提取 | 第75页 |
| ·SP 含量以及酶活测定 | 第75页 |
| ·统计分析 | 第75页 |
| ·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 ·讨论 | 第79-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Cd、Cu 单因子处理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苗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 第82-91页 |
| ·引言 | 第82-8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3页 |
| ·结果分析 | 第83-89页 |
| ·Cd、Cu 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83-86页 |
| ·Cd、Cu 单因子处理下小麦幼苗POD 以及SOD 酶活变化 | 第86-89页 |
| ·讨论 | 第89-90页 |
| ·结论 | 第90-91页 |
| 第六章 豆磺隆-Cd 复合污染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化水平上的毒理效应 | 第91-104页 |
| ·引言 | 第91-9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2页 |
| ·结果分析 | 第92-101页 |
| ·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动态变化 | 第92-93页 |
| ·小麦幼苗叶片以及根系中MDA 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93-95页 |
| ·小麦幼苗叶片以及根系POD 酶活的动态变化 | 第95-97页 |
| ·小麦幼苗叶片以及根系SOD 酶活的动态变化 | 第97-99页 |
| ·小麦幼苗叶片以及根系可溶性蛋白质(SP)的动态变化 | 第99-101页 |
| ·讨论 | 第101-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第七章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对豆磺隆-Cu 复合污染的分子生化反应和生化生物标记物 | 第104-114页 |
| ·引言 | 第104-10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6-111页 |
| ·豆磺隆-Cu 复合处理下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106页 |
| ·豆磺隆-Cu 复合处理下小麦幼苗的POD 酶活变化 | 第106-108页 |
| ·豆磺隆-Cu 复合处理对小麦幼苗SOD 酶活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 ·豆磺隆-Cu 复合处理对小麦幼苗SP 含量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 ·讨论 | 第111-113页 |
| ·小结 | 第113-114页 |
| 第八章 利用RAPD 技术对豆磺隆、Cd 单一、复合处理下小麦幼苗进行DNA 分子诊断的研究 | 第114-119页 |
| ·引言 | 第114-11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 ·材料 | 第115页 |
| ·方法 | 第115-116页 |
| ·数据分析 | 第116页 |
| ·结果分析 | 第116-117页 |
| ·讨论 | 第117-118页 |
| ·小结 | 第118-119页 |
| 第九章 研究结论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 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