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8-20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8-11页 |
·遗传多样性的内涵及其研究层次 | 第8-10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线粒体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基因成分 | 第13-14页 |
·分子系统学概况 | 第14页 |
·动物线粒体DNA的遗传系统及其研究方向 | 第14-16页 |
·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社鼠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大仓鼠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黑线仓鼠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黑线姬鼠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社鼠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3页 |
·样品采集和样本量 | 第20页 |
·药品和酶 | 第20-2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1-22页 |
·分析工具软件及网址 | 第22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基因组DNA及线粒体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3-24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23-24页 |
·线粒体DNA的提取 | 第24页 |
·线粒体控制区的克隆 | 第24-25页 |
·线粒体控制区的扩增反应体系 | 第24-25页 |
·PCR引物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25页 |
·PCR产物鉴定 | 第25页 |
·PCR扩增片段的克隆测序 | 第25-30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25-26页 |
·载体的制备 | 第26页 |
·连接反应 | 第26-27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页 |
·转化 | 第27-28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9页 |
·阳性克隆的测序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9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鉴定 | 第30-31页 |
·线粒体控制区扩增结果 | 第31-34页 |
·大仓鼠线粒体控制区扩增结果 | 第31-32页 |
·黑线仓鼠线粒体控制区扩增结果 | 第32页 |
·黑线姬鼠线粒体控制区扩增结果 | 第32-33页 |
·社鼠线粒体控制区扩增结果 | 第33-34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34-49页 |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4-35页 |
·测序结果 | 第35-43页 |
·大仓鼠控制区序列 | 第35-38页 |
·黑线仓鼠线粒体控制区序列 | 第38-40页 |
·黑线姬鼠线粒体控制区序列 | 第40-41页 |
·社鼠线粒体控制区序列 | 第41-43页 |
·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43-48页 |
·遗传距离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4页 |
·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49-51页 |
·线粒体DNA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49页 |
·材料的选择 | 第49页 |
·差速离心中离心力和离心时间的确定 | 第49页 |
·变性和复性的时间和条件选择 | 第49页 |
·抽提线粒体DNA的试剂选择 | 第49页 |
·提取线粒体DNA的温度 | 第49页 |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9-51页 |
·引物 | 第49页 |
·模板 | 第49-50页 |
·退火温度 | 第50页 |
·Mg~(2+)、dNTP和引物浓度 | 第50-51页 |
·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社鼠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 | 第51-54页 |
·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 第51-52页 |
·大仓鼠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 第51页 |
·黑线仓鼠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 第51-52页 |
·黑线姬鼠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 第52页 |
·社鼠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 第52页 |
·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社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