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李泽厚哲学思想研究
导论:本体与本体论 | 第1-35页 |
第一节:本体探源 | 第13-15页 |
第二节:中国语境下的本体论 | 第15-21页 |
第三节:本体差序论 | 第21-27页 |
第四节:哲学何为 | 第27-35页 |
第一章:采借与整合:思想来源和背景分析 | 第35-51页 |
第一节:李泽厚哲学思想的逻辑脉相 | 第35-43页 |
第二节:李泽厚与现代新儒家 | 第43-51页 |
一、现代新儒家的实质:现代宋明理学 | 第43-46页 |
二、现代新儒家之误:以道德代政治 | 第46-48页 |
三、儒学再造之路:转换性地创造 | 第48-51页 |
第二章:人的存在与主体性 | 第51-74页 |
第一节:主体性的本体意蕴 | 第51-59页 |
一,主体性概述 | 第51-54页 |
二,主体性的提出 | 第54-56页 |
三,主体性的结构与开展 | 第56-59页 |
第二节:主体性与人的自由 | 第59-66页 |
第三节:主体性的意义与限度 | 第66-74页 |
第三章:工具本体 | 第74-97页 |
第一节:工具与实践 | 第74-78页 |
第二节:西体中用 | 第78-87页 |
一、西体中用的提出 | 第78-80页 |
二、西体中用解读 | 第80-85页 |
三、转化性的创造 | 第85-87页 |
第三节:实用理性与实用主义 | 第87-97页 |
第四章:心理本体 | 第97-125页 |
第一节:心理成本体 | 第97-104页 |
一、康德的意义 | 第97-98页 |
二、儒学的心理建构 | 第98-100页 |
三、心理成本体 | 第100-104页 |
第二节:两种道德 | 第104-113页 |
一、道德与宗教的源始分梳 | 第104-106页 |
二、宗教性道德 | 第106-109页 |
三、社会性道德 | 第109-112页 |
四、两种道德关系及简评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情本体 | 第113-125页 |
一、谈性说情—情史观 | 第113-116页 |
二、情为何物—情态观 | 第116-121页 |
三、情归何处—情境观 | 第121-125页 |
第五章:度本体 | 第125-154页 |
第一节:人的存在与度的本体性 | 第125-133页 |
一、度的本体性 | 第126-131页 |
二、度的存在形态和超越 | 第131-133页 |
第二节:理性规则与辩证智慧 | 第133-143页 |
一、互补性思维 | 第133-135页 |
二、操作层的形式逻辑 | 第135-137页 |
三、存在层的辩证法 | 第137-143页 |
第三节:历史与伦理 | 第143-154页 |
一、二律背反的历史展示 | 第143-147页 |
二、自由派和民粹派 | 第147-150页 |
三、度的运用 | 第150-154页 |
第六章:存在的化境 | 第154-168页 |
第一节:自然的人化 | 第154-162页 |
一、外在自然的人化 | 第155-158页 |
二、内在自然的人化 | 第158-162页 |
第二节:人的自然化 | 第162-164页 |
第三节:人化学说与人的存在 | 第164-168页 |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8-172页 |
后记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