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逆作法施工优化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地下管廊建设概况 | 第13-15页 |
1.2.1 国外地下管廊建设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地下管廊建设概况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逆作法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国外逆作法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逆作法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逆作法支护体系基本理论 | 第21-33页 |
2.1 土压力基本理论 | 第21-28页 |
2.1.1 朗肯土压力理论 | 第22-25页 |
2.1.2 库伦土压力理论 | 第25-28页 |
2.2 基坑变形机理 | 第28-30页 |
2.3 基坑支护破坏模式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工程概况及施工方案 | 第33-41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3-34页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4-37页 |
3.2.1 地形地貌 | 第34页 |
3.2.2 地层结构 | 第34-36页 |
3.2.3 地下水条件 | 第36页 |
3.2.4 不良地质作用及不利埋藏物 | 第36-37页 |
3.3 逆作法施工方案简述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逆作法施工及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59页 |
4.1 有限元理论及Midas软件介绍 | 第41-43页 |
4.1.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41页 |
4.1.2 Midas/GTS NX软件介绍 | 第41-42页 |
4.1.3 土体本构模型 | 第42-43页 |
4.2 二七路综合管廊逆作法施工阶段模型建立 | 第43-58页 |
4.2.1 土的本构模型选择 | 第43-46页 |
4.2.2 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 第46页 |
4.2.3 模型几何及材料参数 | 第46-49页 |
4.2.4 工程施工工况划分 | 第49页 |
4.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逆作法施工支护结构优化 | 第59-73页 |
5.1 围护桩桩间距优化分析 | 第59-64页 |
5.1.1 桩间距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影响 | 第60-61页 |
5.1.2 桩间距对周围土体沉降影响 | 第61-63页 |
5.1.3 桩间距对基坑底部土体隆起影响 | 第63-64页 |
5.2 支护形式优化分析 | 第64-66页 |
5.2.1 锚杆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2 锚杆对周围土体沉降影响 | 第65-66页 |
5.2.3 锚杆对基坑底部土体隆起影响 | 第66页 |
5.3 桩间距与支护形式联合优化分析 | 第66-70页 |
5.3.1 联合优化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2 联合优化对周围土体沉降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3 联合优化对基坑底部土体隆起的影响 | 第69页 |
5.3.4 各方案工程造价分析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