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1-13页 |
·本文的内容结构与创新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 第15-23页 |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 | 第15-16页 |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融资渠道单一 | 第17-18页 |
·房地产商品的价格偏高 | 第18-19页 |
·出现一定程度的房地产泡沫 | 第19页 |
·利用指标法检验我国房地产泡沫 | 第19-23页 |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 | 第19-20页 |
·房价增长率/CPI增长率 | 第20-21页 |
·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率/贷款总额增长率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 第23-41页 |
·房地产金融风险概述 | 第23-26页 |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分类 | 第24页 |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特点 | 第24-26页 |
·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的宏观因素分析 | 第26-35页 |
·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房地产周期的实证分析 | 第26-33页 |
·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 第33-35页 |
·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的微观机制分析 | 第35-41页 |
·购房者信贷违约风险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35-37页 |
·房地产开发商信贷违约风险成因分析 | 第37-38页 |
·商业银行制度和经营行为分析 | 第38-41页 |
第4章 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的国际比较 | 第41-49页 |
·美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 | 第41-43页 |
·健全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担保和保险制度 | 第41-42页 |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 第42-43页 |
·高素质的房地产金融从业者队伍 | 第43页 |
·新加坡的强制储蓄融资 | 第43-45页 |
·通过立法强制实施 | 第43页 |
·对房地产开发建设与购买住房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 | 第43-44页 |
·公积金缴存率是可变的 | 第44页 |
·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 | 第44-45页 |
·日本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经验与教训 | 第45-46页 |
·各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经验总结 | 第46-49页 |
·培育多层次的筹资渠道 | 第47页 |
·成立专业担保机构,促进二级市场的发展 | 第47页 |
·不断进行房地产金融工具的创新,积极推动房地产证券化 | 第47-48页 |
·控制金融系统对房地产贷款的过快增长 | 第48页 |
·政府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干预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原则 | 第48-49页 |
第5章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 | 第49-55页 |
·建立宏观监测指标体系 | 第49-50页 |
·商品房空置率指标 | 第49页 |
·房价偏离度指标 | 第49-50页 |
·抵押贷款的收入弹性指标 | 第50页 |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 第50-52页 |
·构建规范的个人信用调查体系 | 第50-51页 |
·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法律环境 | 第51-52页 |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52-55页 |
·发展房地产信托融资 | 第52-53页 |
·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 | 第53页 |
·推动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