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的诊释 | 第15-16页 |
·制造业 | 第15页 |
·区位与区位论 | 第15-16页 |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第18-20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篇章结构 | 第20页 |
参考书目 | 第20-2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1-34页 |
·全球化理论 | 第21-24页 |
·全球化的兴起与成因 | 第21-22页 |
·全球化的特征与效应 | 第22页 |
·全球城市及其产业发展 | 第22-23页 |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 第23-24页 |
·西方工业区位研究的主要理论 | 第24-28页 |
·新古典学派 | 第24-26页 |
·最低成本学派 | 第24-25页 |
·相互依存学派 | 第25页 |
·最大利润学派 | 第25-26页 |
·行为学派 | 第26-27页 |
·结构学派 | 第27-28页 |
·当代西方工业区位研究的新发展 | 第28-29页 |
·1980年代的生产方式区位研究 | 第28-29页 |
·1990年代以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主的发展阶段 | 第29页 |
·国内区位研究的新发展 | 第29-32页 |
·新经济的区位选择研究 | 第29-30页 |
·“现代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 | 第30页 |
·外商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 | 第30-32页 |
·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家和区域层次的区位选择 | 第30-31页 |
·外商投资企业在城市内部的区位选择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页 |
参考书目 | 第32-34页 |
第3章 上海制造业利用外资总体演变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上海制造业利用外资总体演变走势 | 第34-35页 |
·上海制造业利用外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参考书目 | 第37-38页 |
第4章 上海外商投资制造业区位选择的特征现象 | 第38-72页 |
·研究的基础工作 | 第38页 |
·外资制造业项目的属性构成与说明 | 第38-41页 |
·属性分类 | 第38页 |
·属性的有关说明 | 第38-41页 |
·项目分布的离散趋势分析 | 第41-43页 |
·项目区位选择的总体特征 | 第43-47页 |
·总量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密度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两个年度区位总体特征现象的比较 | 第46-47页 |
·外资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结构性特征 | 第47-67页 |
·产业类型与区位选择 | 第47-53页 |
·项目规模与区位选择 | 第53-56页 |
·投资来源与区位选择 | 第56-60页 |
·企业类型与区位选择 | 第60-64页 |
·经营年限与区位选择 | 第64-67页 |
·投资区位模式及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书目 | 第71-72页 |
第5章 上海外商投资制造业区位因素分析 | 第72-96页 |
·区位因子及其表征变量的选择 | 第72-74页 |
·区位因子分析 | 第74-94页 |
·土地价格与企业区位选择 | 第74-76页 |
·劳动力供应与企业区位选择 | 第76-78页 |
·交通条件与企业区位选择 | 第78-81页 |
·快速路和放射状道路与项目分布密度的关系 | 第78-80页 |
·高速公路出入口与项目分布密度的关系 | 第80-81页 |
·工业经济基础与企业区位选择 | 第81-82页 |
·重点开发区与企业区位选择 | 第82-86页 |
·重点园区与项目分布的整体关系 | 第83-84页 |
·不同类别重点园区与项目分布的关系 | 第84-86页 |
·第三产业发展与企业区位选择 | 第86-91页 |
·项目密度与第三产业及从业结构的总体相关关系 | 第87页 |
·不同产业类型的项目密度与第三产业及从业结构的相关关系 | 第87-88页 |
·不同投资规模的项目密度与第三产业及从业结构的相关关系 | 第88页 |
·不同经营模式的项目密度与第三产业及从业结构的相关关系 | 第88-89页 |
·不同投资来源的项目密度与第三产业及从业结构的相关关系 | 第89-90页 |
·不同经营年限的项目密度与第三产业及从业结构的相关关系 | 第90-91页 |
·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区位选择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书目 | 第95-96页 |
第6章 上海外资制造业区位特征形成的机制解析 | 第96-127页 |
·机制解析框架 | 第96-97页 |
·地方是怎样营造区位的 | 第97-115页 |
·区位营造的背景条件 | 第97-101页 |
·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 第97页 |
·城市功能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演变 | 第97-101页 |
·区位营造的理念目标 | 第101-102页 |
·区位营造的策略手段 | 第102-113页 |
·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中的园区建设 | 第102-105页 |
·应对区域竞争的政策导向 | 第105-106页 |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及其调整 | 第106-107页 |
·管理与治理:向基层放权,向企业让利 | 第107-113页 |
·影响区位营造的其它因素 | 第113-115页 |
·人力资源的分布与流动 | 第113-114页 |
·理想规划及其有限效用 | 第114-115页 |
·企业是怎样选择区位的 | 第115-124页 |
·区位选择的背景条件 | 第115-116页 |
·区位选择的理念目标 | 第116页 |
·区位选择的策略手段 | 第116-123页 |
·企业组织结构的差异导致决策方式的不同 | 第116-117页 |
·投资决策的内容和区位选择的程序 | 第117-118页 |
·产品生命周期对新项目区位的需求 | 第118-121页 |
·中小投资者对区位及其相关条件的特定需求 | 第121-123页 |
·影响区位选择的其它因素 | 第123-124页 |
·政治力量和关键人物的影响 | 第123页 |
·项目对工程条件的特殊需要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书目 | 第125-127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27-131页 |
·结论 | 第127-129页 |
·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129-130页 |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化的问题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后记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