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包技术研究及储层预测评价
| 第1章 引言 | 第1-10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6-7页 |
| ·小波包分析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7-9页 |
|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应用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预期成果 | 第9-10页 |
| 第2章 小波及小波包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0-26页 |
| ·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 | 第10-16页 |
| ·傅立叶变换和短时傅立叶变换 | 第10-11页 |
| ·小波变换 | 第11-16页 |
| ·正交小波变换和多尺度分析 | 第16-19页 |
| ·正交小波变换 | 第16页 |
| ·多尺度分析 | 第16-19页 |
| ·小波包分析 | 第19-26页 |
| ·小波包的概念与性质 | 第19-21页 |
| ·小波库和小波包基 | 第21-23页 |
| ·小波包算法 | 第23-26页 |
| 第3章 小波包储层预测评价研究 | 第26-38页 |
| ·基于地震子波的正交小波母函数选取 | 第26-31页 |
| ·地震子波的模拟 | 第26-27页 |
| ·小波函数范围确定 | 第27-28页 |
| ·小波母函数的确定 | 第28-31页 |
| ·小波包特征参数提取 | 第31-32页 |
| ·预处理 | 第31页 |
| ·小波包特征参数提取 | 第31-32页 |
| ·最优小波包基的选择和小波包特征参数优选 | 第32-34页 |
| ·灰色模式识别方法 | 第34-36页 |
| ·灰色识别 | 第34-35页 |
| ·灰关联度 | 第35-36页 |
| ·识别步骤 | 第36页 |
| ·识别推断 | 第36-38页 |
| ·模式建立 | 第37页 |
| ·模式训练 | 第37页 |
| ·识别外推 | 第37-38页 |
| 第4章 应用实例与效果分析 | 第38-54页 |
| ·资料概况 | 第38-41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38-39页 |
| ·工区地震资料 | 第39-40页 |
| ·工区井位分布 | 第40-41页 |
| ·识别计算及效果分析 | 第41-53页 |
| ·学习样本小波包参数特征试验 | 第42-46页 |
| ·单测线预测结果 | 第46-49页 |
| ·测区平面预测结果 | 第49-53页 |
| ·油气检测的流程图 | 第53-54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 本文的主要成果 | 第54页 |
|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 第54页 |
| 本论文的不足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