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 第8-9页 |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9-11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实证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1页 |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动态、发展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开发文献回顾 | 第12-20页 |
·历史建筑内涵 | 第12-17页 |
·历史建筑的定义 | 第12-13页 |
·历史建筑再利用 | 第13页 |
·历史建筑再开发诠释 | 第13-14页 |
·历史建筑经营管理 | 第14-16页 |
·国际上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措施 | 第16-17页 |
·国内有关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与再开发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我国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 第17-18页 |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开发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国外历史建筑再开发管理现状分析 | 第20-29页 |
·英美二国历史建筑经营管理 | 第20-25页 |
·英、美二国重要古迹组织成立背景 | 第20-23页 |
·英、美二国保护历史建筑的整体策略 | 第23-25页 |
·法、印、墨、意四国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 第25-29页 |
·法国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 第25-26页 |
·印度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 第26页 |
·墨西哥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 第26-27页 |
·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国内历史建筑再开发管理模式分析 | 第29-38页 |
·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再开发管理模式设计 | 第29-32页 |
·确定优秀历史建筑和旧城风貌区的评价标准 | 第29页 |
·历史建筑评估分类 | 第29-31页 |
·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 第31-32页 |
·历史建筑保护再开发模式 | 第32-35页 |
·历史建筑保护开发程序 | 第32-33页 |
·历史建筑再开发模式 | 第33-34页 |
·历史建筑再开发策略 | 第34-35页 |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开发现状分析 | 第35-38页 |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开发现状 | 第35-36页 |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开发特点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天津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开发管理实证分析 | 第38-63页 |
·天津市五大道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开发背景 | 第38-43页 |
·五大道的形成和域界 | 第38-40页 |
·鲜明的建筑特色 | 第40-41页 |
·五大道历史建筑再开发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分析与定位 | 第42-43页 |
·天津市旅游市场供求状况及发展前景 | 第43-49页 |
·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 第43-44页 |
·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44-45页 |
·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 第45-49页 |
·天津海河西岸四个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建设及投资情况 | 第49-63页 |
·项目规模、总投资及其构成 | 第49-54页 |
·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 第54-55页 |
·项目预计经济效益 | 第55-60页 |
·历史建筑再开发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 第60-61页 |
·历史风貌建筑旅游开发产出的乘数效应 | 第61-62页 |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对就业及第三产业的带动效应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8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激发区域性经济的活力,带动区域性的环境建设 | 第63页 |
·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发挥稀缺性建筑遗迹的价值 | 第63页 |
·再现天津城市历史的特殊载体,展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 第63-64页 |
·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 第64页 |
·发挥历史建筑保护的示范作用,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的最优效应 | 第64页 |
·增添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恢复硬体设施的文化氛围 | 第64-65页 |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为今后的发展做贡献 | 第65页 |
·建议 | 第65-68页 |
·深化历史建筑和风貌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 第65页 |
·开放投资,鼓励改造,形成多元投资的市场格局 | 第65页 |
·建立历史建筑和风貌街区保护基金 | 第65-66页 |
·建立建筑分类管理制度 | 第66页 |
·充分发挥历史风貌建筑的教育功能 | 第66页 |
·加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开发的人才培养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