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团体论文

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29页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2-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论文的研究范围及主要内容第20-22页
   ·核心概念界定第22-29页
     ·非营利组织第22-25页
     ·非营利组织治理第25-29页
第2章 非营利组织的基础理论第29-62页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第29-40页
     ·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分类第30-32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第32-38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分类体系的反思和重构第38-40页
   ·西方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第40-49页
     ·经济面的理论基础第41-43页
     ·政治面的理论基础第43-47页
     ·社会面的理论基础第47-48页
     ·跨学科的理论基础第48-49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分析第49-61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兴起的背景及发展第49-53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回顾第53-56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理论重构第56-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3章 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与运作第62-94页
   ·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理论基础第62-74页
     ·三权分离: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前提第62-64页
     ·委托一代理: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基础第64-69页
     ·利益相关者:非营利组织治理的主体第69-71页
     ·公共问责:非营利组织治理的依归第71-74页
   ·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特征:与营利组织比较第74-77页
   ·非营利组织权力机构第77-79页
   ·非营利组织决策机构第79-82页
     ·董事会的角色与功能第79-80页
     ·董事会职责第80-82页
   ·非营利组织执行机构第82-84页
     ·执行长职责第82-83页
     ·执行长的角色与功能第83-84页
   ·非营利组织监督机构第84-85页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权配置第85-93页
     ·规范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治理权配置第86-89页
     ·实证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治理权配置第89-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4章 非营利组织激励理论第94-112页
   ·非营利组织激励理论基础:人性假设第94-97页
   ·非营利组织行为人偏好的拓展第97-106页
     ·非营利组织行为人偏好:理论研究第98-101页
     ·模型构建第101-106页
   ·非营利组织行为人激励:一个理论框架第106-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5章 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激励第112-131页
   ·非营利组织管理者激励薪酬第112-114页
   ·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结构与水平第114-122页
     ·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结构第114-118页
     ·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水平:与营利组织比较第118-122页
   ·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决定主群因素分析第122-127页
     ·组织绩效第122-124页
     ·组织规模第124-125页
     ·组织治理第125-126页
     ·自由现金流第126-127页
   ·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激励机制设计第127-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6章 非营利组织管理者非物质激励第131-143页
   ·一个非货币补偿的拓展:基于委托一代理模型第131-135页
   ·控制权激励第135-137页
   ·货币报酬与控制权的替代第137-142页
     ·货币报酬与控制权替代关系第137-139页
     ·货币报酬与控制权的最优组合第139-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第7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若干问题及治理之道第143-168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第143-148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现状第143-146页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途径第146-148页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人控制第148-154页
     ·非营利组织内部人控制现象剖析第148-151页
     ·非营利组织内部人控制防范机制:合作博弈的中心核第151-154页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以事业单位为例第154-162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薪酬体系评析第162-167页
   ·本章小结第167-168页
结论第168-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
下一篇:天津中心渔港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