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前言 | 第12-1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 1. 赶黄草褐斑病的症状观察 | 第17页 |
| 2. 病原菌的鉴定 | 第17-18页 |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17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17页 |
| ·病原菌种类鉴定 | 第17-18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17-18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8页 |
| 3. 赶黄草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8-21页 |
| ·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18-20页 |
| ·培养基种类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9页 |
|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9页 |
|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9页 |
| ·移植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 第19页 |
| ·培养温度对菌丝的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光照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20页 |
| ·影响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测定 | 第20-21页 |
| ·营养条件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页 |
|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页 |
| ·分生孢子萌发的速度与方式 | 第20页 |
|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1页 |
|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21页 |
| ·病原菌分生孢子存活力的测定 | 第21页 |
| 4. 赶黄草褐斑病菌的侵染研究及影响侵染的环境条件 | 第21-22页 |
| ·侵染 | 第21-22页 |
| ·接种方法 | 第21页 |
| ·光镜样品的制备 | 第21-22页 |
| ·影响赶黄草褐斑病菌的侵染因素 | 第22页 |
| ·温度对侵染的影响 | 第22页 |
| ·保湿时间对侵染的影响 | 第22页 |
| 5. 药剂对赶黄草褐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 第22-24页 |
| ·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22-23页 |
| ·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 1. 赶黄草褐斑病的症状特点 | 第24页 |
| 2. 病原菌鉴定 | 第24-27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4-25页 |
| ·病原菌种类鉴定 | 第25-27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25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5-27页 |
| 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7-35页 |
| ·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27-32页 |
| ·培养基种类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培养基、不同的移植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对菌丝的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光照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影响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测定 | 第32-34页 |
| ·营养条件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2页 |
|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2-34页 |
| ·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4页 |
|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4页 |
|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 ·分生孢子存活力的测定 | 第35页 |
| 4. 赶黄草褐斑病菌的侵染及影响侵染的环境因素 | 第35-37页 |
| ·侵染研究 | 第35-36页 |
| ·保湿时间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温度对病原菌侵染的影响 | 第37页 |
| 5. 药剂对赶黄草褐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 第37-39页 |
| ·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7-38页 |
| ·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38-39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9-44页 |
| 1. 赶黄草褐斑病的症状特点及病害命名 | 第39页 |
| 2. 赶黄草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鉴定 | 第39-40页 |
| 3. 赶黄草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0-41页 |
| 4. 赶黄草褐斑病菌的侵染及影响侵染的环境因素 | 第41-43页 |
| 5. 药剂对赶黄草褐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