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缩略词 | 第11-16页 |
1 绪论 | 第16-42页 |
·细胞传感器与芯片的研究 | 第16-23页 |
·细胞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细胞芯片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细胞传感器与芯片的发展方向 | 第22-23页 |
·压电传感器与芯片的研究进展 | 第23-32页 |
·压电生物传感器与芯片的历史 | 第23页 |
·压电生物传感器与芯片的应用 | 第23-31页 |
·压电生物传感器与芯片的发展方向 | 第31-32页 |
·课题的提出、思路构架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32-34页 |
·研究思路构架 | 第34-35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5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35-42页 |
2 压电传感器响应机制理论分析 | 第42-64页 |
·前言 | 第42-43页 |
·压电传感器响应模型 | 第43-47页 |
·多层复合模型 | 第43-44页 |
·波动方程组一维模型 | 第44-45页 |
·传输线模型(TLM) | 第45-46页 |
·等效电路模型 | 第46-47页 |
·等效电路参数 | 第47-50页 |
·声负载阻抗 | 第47-48页 |
·无涂层等效电路参数 | 第48-49页 |
·涂层等效电路参数 | 第49页 |
·传感器响应与声负载阻抗的关系 | 第49-50页 |
·阻抗方程近似解 | 第50-57页 |
·单层薄膜 | 第50-52页 |
·Sauerbrey 方程 | 第52-53页 |
·附加质量 | 第53-54页 |
·Kanazawa 方程 | 第54-55页 |
·Martin 方程 | 第55-56页 |
·漏失质量 | 第56-57页 |
·一维模型的偏离 | 第57-62页 |
·偏离因素 | 第57-58页 |
·非均匀薄膜 | 第58-59页 |
·界面现象 | 第59-61页 |
·细胞粘附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3 压电细胞芯片测试系统 | 第64-76页 |
·前言 | 第64-65页 |
·实验 | 第65-70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65页 |
·实验主要设备 | 第65-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测试系统的无菌效果 | 第70-71页 |
·测试系统的容积优化 | 第71-72页 |
·测试系统的温度效应 | 第72-73页 |
·测试系统的稳定性 | 第73-76页 |
4 细胞粘附压电响应特性与分析 | 第76-84页 |
·前言 | 第76-77页 |
·实验 | 第77页 |
·细胞的选择与培养 | 第77页 |
·细胞粘附行为的压电检测 | 第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1页 |
·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粘附行为 | 第77-79页 |
·正常肝细胞HL-7702 的粘附行为 | 第79页 |
·HepG2 细胞的粘附行为检测 | 第79-80页 |
·不同细胞粘附行为的压电检测比较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4页 |
5 HepG2 细胞压电芯片技术平台的构建 | 第84-100页 |
·前言 | 第84页 |
·实验 | 第84-85页 |
·生物学模拟 | 第84-85页 |
·SEM 研究 | 第85页 |
·DTA 分析 | 第8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5-94页 |
·HepG2 细胞芯片的表面电镜分析 | 第85-86页 |
·DTA 动力学分析 | 第86-89页 |
·频率信号的细胞浓度依赖效应 | 第89-91页 |
·细胞行为响应特性分析 | 第91-94页 |
·结论 | 第94-100页 |
6 HepG2 细胞压电芯片紫杉醇药效研究 | 第100-112页 |
·前言 | 第100-101页 |
·实验 | 第101-102页 |
·药物的制备 | 第101页 |
·HepG2 细胞压电芯片检测 | 第101页 |
·MTT 比色分析 | 第101-10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9页 |
·紫杉醇药效的HepG2 细胞压电芯片研究 | 第102页 |
·紫杉醇药效的MTT 比色分析研究 | 第102-104页 |
·HepG2 细胞PCSC 与MTT 研究的紫杉醇药效动力学分析 | 第104-109页 |
·结论 | 第109-112页 |
7 HepG2 细胞压电芯片药效检测应用 | 第112-122页 |
·前言 | 第112-113页 |
·实验 | 第113-114页 |
·药物的制备 | 第113页 |
·HepG2 细胞芯片检测 | 第113-114页 |
·MTT 比色法的同步验证 | 第11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8页 |
·长春新碱的药效研究 | 第114-115页 |
·阿霉素的药效研究 | 第115-118页 |
·结论 | 第118-122页 |
8 纳米粒子在细胞检测与药物增效中的应用研究 | 第122-132页 |
·前言 | 第122页 |
·实验 | 第122-124页 |
·纳米金的制备 | 第122-123页 |
·HepG2 细胞压电芯片检测 | 第123页 |
·MTT 比色分析 | 第123-1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1页 |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124-126页 |
·纳米粒子对压电细胞芯片响应的放大作用 | 第126-127页 |
·纳米粒子对HepG2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127-129页 |
·纳米粒子对2 种抗癌药物的增效作用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31-132页 |
9 结语与展望 | 第132-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2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含录用)的论文 | 第152-153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53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