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选择花瑶社会作为调查区域的理由与本文所要考察的内容 | 第9-13页 |
二、区域与村落背景 | 第13-17页 |
(一) 地理状况与基本生存环境 | 第13-15页 |
(二) 经济状况与基本生活方式 | 第15-17页 |
三、1911 年以前的花瑶社会 | 第17-32页 |
(一) 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 第17-22页 |
——国家对花瑶社会的控制 | 第17-22页 |
(二) 宗族、族长与族规 | 第22-32页 |
——这一时期花瑶社会的地方传统 | 第22-32页 |
四、1911-1949 年间国家权力的渗透与该社会的地方传统 | 第32-41页 |
(一) 行政建制之变革与保甲制的实行 | 第32-35页 |
——国家对花瑶社会的控制 | 第32-35页 |
(二) 与“保长”的对抗 | 第35-41页 |
——这一时期花瑶社会的地方传统 | 第35-41页 |
五、1949 -1978 年间国家权力的渗透与地方传统的减弱 | 第41-52页 |
(一) 乡村建制、政治运动与思想改造 | 第41-46页 |
——国家权力对花瑶社会的全面渗透 | 第41-46页 |
(二) 一个个案:“保树运动” | 第46-52页 |
——国家权力的阈限与地方传统 | 第46-52页 |
六、1979 年以来地方传统的复兴及其原因 | 第52-61页 |
——经济状况、国家政策影响下的花瑶社会 | 第52页 |
(一) 国家控制力的放松、新的经济状况的出现与地方传统的复兴 | 第52-56页 |
(二)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地方传统的复兴 | 第56-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参考书目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