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写词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2-2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紫色甘薯的研究 | 第12-15页 |
| ·甘薯的概述 | 第12页 |
| ·紫色素甘薯的育种 | 第12-13页 |
| ·紫色甘薯的开发利用 | 第13页 |
| ·紫色甘薯色素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紫色甘薯色素的生物学功能 | 第13-14页 |
| ·抗氧化功能 | 第13-14页 |
| ·抗突变功能 | 第14页 |
| ·抗高血糖功能 | 第14页 |
| ·改善肝机能功能 | 第14页 |
| ·调节血压功能 | 第14页 |
| ·紫色甘薯花青素与其它同类色素的稳定性比较 | 第14-15页 |
| ·甘薯病毒病 | 第15-18页 |
| ·甘薯病毒病的概述 | 第15页 |
| ·甘薯病毒病的危害 | 第15-16页 |
| ·甘薯茎尖脱毒与检测 | 第16-18页 |
| ·甘薯茎尖脱毒的生物学原理 | 第16页 |
| ·甘薯脱毒苗的检测 | 第16-18页 |
| ·遗传标记及其在植物品种鉴定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形态学标记 | 第18页 |
| ·细胞学标记 | 第18-19页 |
| ·生化标记 | 第19页 |
| ·种子贮藏蛋白分析 | 第19页 |
| ·同工酶标记 | 第19页 |
| ·DNA分子标记 | 第19-20页 |
| 2 引言 | 第20-2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部分 日本紫色甘薯的品系鉴定和茎尖培养脱毒研究 | 第22-5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页 |
| ·试剂盒 | 第22页 |
| ·植物培养基 | 第22页 |
| ·培养条件 | 第22页 |
| ·测量工具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不同品系或品种紫色甘薯的色素含量比较 | 第22-23页 |
| ·紫色甘薯的品系或品种鉴定 | 第23-24页 |
| ·紫色甘薯品系或品种的形态标记鉴定 | 第23页 |
| ·形态指标的测量 | 第23页 |
| ·数量分类的性状类型及编码 | 第23页 |
| ·聚类分析 | 第23页 |
| ·紫色甘薯品系或品种的同工酶标记鉴定 | 第23-24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23页 |
| ·酶电泳及染色 | 第23-24页 |
| ·Rf值计算及图谱绘制 | 第24页 |
| ·聚类分析 | 第24页 |
| ·日本紫色甘薯的病毒病检测 | 第24页 |
| ·症状观察 | 第24页 |
| ·ELISA检测 | 第24页 |
| ·茎尖培养技术的优化及脱毒种苗繁育体系的建立 | 第24-26页 |
| ·不同激素配比对茎尖成苗率的影响 | 第25页 |
| ·紫色甘薯基因型对茎尖成苗率的影响 | 第25页 |
| ·紫色甘薯拟脱毒苗的脱毒效果检测 | 第25-26页 |
| ·硝酸纤维膜-酶联免疫法(NCM-ELISA)检测 | 第25页 |
| ·症状学法检测 | 第25页 |
| ·脱毒苗快繁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48页 |
| ·不同品系或品种紫色甘薯的色素含量比较 | 第26-27页 |
| ·日本引种的紫色甘薯的品系或品种鉴定 | 第27-40页 |
| ·紫色甘薯品系或品种的形态标记鉴定 | 第27-29页 |
| ·数据测量及编码 | 第27-29页 |
| ·形态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29页 |
| ·紫色甘薯品系或品种的同工酶标记鉴定 | 第29-40页 |
| ·紫色甘薯同一植株不同器官的同工酶分析 | 第29-31页 |
| ·不同品系或品种紫色甘薯叶片的同工酶分析 | 第31-38页 |
| ·同工酶酶谱的聚类分析 | 第38-40页 |
| ·日本引种的紫色甘薯的病毒病检测 | 第40-43页 |
| ·紫色甘薯的病毒病症状观察 | 第40-41页 |
| ·紫色甘薯病毒病的ELISA检测 | 第41-42页 |
| ·症状诊断法与ELISA检测法的比较 | 第42-43页 |
| ·日本紫色甘薯品系的病毒病感染状况 | 第43页 |
| ·紫色甘薯茎尖培养技术的优化及脱毒种苗繁育体系的建立 | 第43-48页 |
| ·不同激素配比对茎尖培养成苗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 ·紫色甘薯不同基因型对茎尖成苗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甘薯拟脱毒苗的病毒检测 | 第46-48页 |
| ·NCM-ELISA法检测结果 | 第46页 |
| ·症状学法检测结果 | 第46-48页 |
| ·讨论 | 第48-53页 |
| ·不同品系或品种紫色甘薯的色素含量比较 | 第48页 |
| ·日本引种的紫色甘薯的品系或品种鉴定 | 第48-50页 |
| ·紫色甘薯品系或品种的形态标记鉴定 | 第48页 |
| ·紫色甘薯品系或品种的同工酶标记鉴定 | 第48-50页 |
| ·日本引种的紫色甘薯的病毒病检测 | 第50-51页 |
| ·紫色甘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的优化及脱毒种苗繁育体系的建立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表1 | 第58-59页 |
| 图版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