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一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 1 植物雄性不育 | 第10-14页 |
| ·植物雄性不育遗传假说 | 第10-11页 |
| ·植物雄性不育遗传 | 第11-14页 |
|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遗传 | 第11-13页 |
| ·细胞核雄性不育遗传 | 第13-14页 |
| 2.水稻雄性不育 | 第14-23页 |
| ·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 第14-15页 |
| ·孢子体雄性不育遗传 | 第14-15页 |
| ·配子体雄性不育遗传 | 第15页 |
| ·水稻核雄性不育 | 第15-23页 |
| ·水稻核不育基因来源 | 第15-16页 |
| ·水稻核不育遗传 | 第16-18页 |
| ·显隐性核不育基因遗传 | 第16-17页 |
|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遗传 | 第17-18页 |
| ·水稻核不育基因定位及克隆 | 第18-22页 |
| ·水稻核不育基因在育种中应用 | 第22-23页 |
| 3.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第23-32页 |
| ·分子遗传标记 | 第23-28页 |
| ·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 第23-24页 |
|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 第24-27页 |
| ·随机引物PCR标记 | 第24-25页 |
|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 | 第25页 |
|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 | 第25-26页 |
| ·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分子标记 | 第26-27页 |
| ·以限制性酶切和PCR为基础的DNA分子标记 | 第27-28页 |
| ·AFLP标记 | 第27页 |
| ·CAPS标记 | 第27-28页 |
| ·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 | 第28页 |
|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2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原理 | 第29-30页 |
| ·水稻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0页 |
| ·基因定位 | 第30-32页 |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1 材料 | 第32页 |
| ·材料来源 | 第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 ·引物 | 第3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 ·ms不育株与cms不育株农艺性状比较 | 第32-33页 |
| ·ms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33页 |
| ·ms基因在龙特浦wxB中遗传 | 第33页 |
| ·ms基因在F2群体中遗传 | 第33页 |
| ·ms基因等位性测验 | 第33页 |
| ·ms基因与糯性基因wx关系的研究 | 第33页 |
| ·ms基因与cms关系研究 | 第33-34页 |
| ·ms基因定位群体构建 | 第34页 |
| ·ms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34页 |
| ·群体分析(不育株) | 第34-35页 |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 1 ms不育株的农艺特征 | 第35-36页 |
| ·ms不育株花器特征 | 第35页 |
| ·ms基因的遗传效应 | 第35-36页 |
| 2 ms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36-39页 |
| ·ms基因不育类型的定性分析 | 第36-38页 |
| ·ms基因等位性测验 | 第38-39页 |
| 3 ms基因与糯性基因wx关系 | 第39-40页 |
| 4 ms基因与cms关系研究 | 第40-41页 |
| 5 ms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41-43页 |
| ·亲本多态性引物筛选 | 第41页 |
| ·ms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41-42页 |
| ·SSR标记RM579在龙特浦wxB~(ms)/R288 F2群体不育株中的分离 | 第42-43页 |
| 四 讨论 | 第43-45页 |
| 1 关于ms基因与wx基因关系 | 第43页 |
| 2 关于ms基因与cms关系 | 第43-44页 |
| 3 展望 | 第44-45页 |
| 附录A | 第45页 |
| 附录B | 第45-46页 |
| 附录C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