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全能银行已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主流 | 第9页 |
·全能银行是未来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创新选择 | 第9-10页 |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实践意义 | 第11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研究主线及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研究主线 | 第12页 |
·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全能银行的历史回顾、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 第14-31页 |
·全能银行的演变进程 | 第14-18页 |
·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全能银行的概念 | 第16页 |
·全能银行的发展轨迹 | 第16-18页 |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 第18-28页 |
·金融系统经营模式的划分标准 | 第18页 |
·分业经营 | 第18-20页 |
·混业经营 | 第20-22页 |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之争 | 第22-26页 |
·混业经营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26-28页 |
·全能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 | 第28-30页 |
·低级阶段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28-29页 |
·高级阶段的全能制银行 | 第29-30页 |
·其它易混概念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全能银行制的理论基础 | 第31-41页 |
·产权经济学在全能银行制的应用 | 第31-32页 |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全能银行制的应用 | 第32-36页 |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 第32-35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全能银行 | 第35-36页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在全能银行制的应用 | 第36-38页 |
·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是人才问题 | 第36-37页 |
·整合营销与全能银行 | 第37-38页 |
·全能银行制的约束条件分析 | 第38-41页 |
·金融市场化程度 | 第38页 |
·金融机构企业化程度 | 第38-39页 |
·证券市场监管水平 | 第39-40页 |
·法治环境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全能银行的理论优势及其案例 | 第41-52页 |
·全能银行制的理论优势 | 第41-48页 |
·收益与成本 | 第41-43页 |
·创新与风险 | 第43-45页 |
·协调与竞争 | 第45-47页 |
·资金优势 | 第47页 |
·网络优势 | 第47-48页 |
·案例分析:中国中信集团 | 第48-52页 |
第五章 发展中国全能银行的战略构想 | 第52-72页 |
·全能银行的风险分析及其监管 | 第52-60页 |
·全能银行的风险分析 | 第52-56页 |
·全能银行的监管设计 | 第56-60页 |
·小结:对全能银行的全面评价 | 第60页 |
·全能银行不是中国未来金融业的唯一选择 | 第60-61页 |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 | 第60-61页 |
·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分析 | 第61页 |
·发展中国全能银行的战略构想 | 第61-72页 |
·战略认识 | 第62-63页 |
·战略原则 | 第63-65页 |
·战略战术 | 第65-70页 |
·战略路径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